|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稿费养不活作家?
作者:SOHO特区网裴毅然
-上传日期:2004-5-4 |
戊戌前后,因了维新党人的积极推动,中国报刊业遂兴隆起来。报刊业的兴隆除了“开启民智”这一巨大的社会效益,还附带出稿费这一新生事物。稿费的出现,给原来只能或仕或幕的文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由于一部分文人不再受朝廷或官僚的豢养,成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于是便渐渐生出那种叫独立性的骨头来。1913年,鲁迅用文言写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发表在当时稿费优渥的《小说月报》上,五千字的小说得稿费大洋五块,平均千字一元(那会儿币值较高,小家小户的每月块把钱日子就能过下去)。鲁迅后来为《申报》“自由谈”撰稿,一篇千字文稿费竟开到八、八十大洋,折合大米数十担。据披露,主编史量才每次签发稿费时手都要发抖。不过,如果没有这只“发抖的手”,鲁迅怎么买得起大陆新村的房子?如何周济得起四方八面的穷学生?无论横向比较还纵向比较,那时的稿费都不能算低。近代以小说为生的作家大都是报刊编辑,在报社领一份干薪,然后在自己主编的报纸或副刊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再领取润笔。凭着这双重收入,他们的日脚过得相当舒悠坦荡。经济基础厚实了,名气也有了,作家在社会上便慢慢吃香了。那时没有一夜窜红的歌星、影星,商人要做广告,只管受到世人的非议,说他掉了份儿。但那阵子的非议只能更表明作家地位的提高。小学教师出身的徐枕亚,一部《玉梨魂》使他身誉腾起。十年后,徐夫人去世,同行们好事,在报上登了一则征求悼联的启事,徐本人亦发表了一首《悼亡词》。不料,这竟引动末代状元公小女刘沅颖之芳心,从北京主动写信给徐,由通信到见面,几经周折,最后如愿以偿成为徐氏续弦。二十年代初,还十分讲究门第出身。高高在上的官宦千金,怎么竟向一不入流的小说家迎怀送抱?而且还是个填房!此事犹一石击水激起大波。不过,这确实说明近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已今非昔比。虽然他们还用笔名,但已毋须像古代小说家那样隐姓埋名。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大概就是怕出丑,托以笔名,弄得大家都不晓得其作品“出处”。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稿费亦较高。当时月薪普遍只有四、五十块,一部长篇小说却能得稿费数千。就是万把字的论文亦能得200块。所以当时有一口号——“一本书主义”。如今,中国稿费与中国地形正好相反——“东高西低”,东部稿费比西部高。也有人戏说“南上北下”,南边的稿费高于北方。此外,刊物低报纸高,晚报最高。名家特稿之类的,千字能给到三百。当然,这点钱到了商界大款、明星权要那里,“老虎舔蝴蝶儿”——不够塞他们的牙缝;可如果比比下岗工人,也就算“靠得牢”了。再说,如今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专业户”,都是第二职业——学而优(有余暇)则写,顺带捞点第二收入。当今文人都说稿费远不如老底子。不过,稍移角度,事情亦有它的道理。以前报刊少需要量小,润笔相对较高,能吃上稿费的人没几个。如今报刊遍地开花,阿毛阿狗都能卖几块“豆腐干”。门槛低了,养得人多了,稿费自然高不起来。好在市场经济的车轮越转越快,优胜劣汰。为了抓到好稿子,联络名写家,各报刊尽管千不甘万不愿,然而稿费总会慢慢一路走高,而且只会飘红不会翻绿——只涨不跌!
|
|
|
浏览次数:2935--
|
----上篇文章:《女报》征稿 千字千元
----下篇文章:《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稿约函5月8日截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