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54年前的稿费支付单(图)
作者:SOHO特区网徐传林
-上传日期:2004-5-12 |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含有各种丰富的信息与名人逸事的报纸,就像一堆含金的矿砂。杭州机务段退休司机胡志学独具慧眼,在这堆砂矿中觅到了“金子”,收藏了7份民国37年(1948年)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出刊的8开小报——《钱塘江》旬报。
这些报纸的含金量之所以高,就在于它的每一份报纸的第一版上都粘贴着一份上部为英文的稿费支付单,下部是中文的稿费收据;其二,这是一份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内部报纸。笔者从网上查阅钱塘江的有关资料,都未涉及到该报,因此就这两点来看,该报确实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这份英文稿费支付单,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兴趣,还在于在负责人栏内有茅以升一枚鲜红的篆刻印章。茅先生1927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系,1937年在杭州建造了闻名世界的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这位著名的桥梁专家何时进入“钱塘江海塘工程局”这个机构呢?“钱塘江海塘工程局”作为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为何要设立“国际查账员”这样一个职务呢?
这一连串的疑问,促使我利用休息日,跑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查询。
景秀丽的钱塘江,以其独特的“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钱江潮”而闻名于世,但是历史上这种涌潮加上洪水、台风、暴潮的侵袭,屡屡发生灾害,给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惨重的损失。远的不说,近代的如“(民国)36年春(1947年)坍江最烈之处,首为萧山南沙,该处围江槽分歧关系,一股急流顶冲江岸,在沦陷期内坍毁农田五万余亩,多数村落民居,化为乌有。现水流愈逼愈近,头蓬镇亦岌岌可危……”(《钱塘江》民国37年第27期)
该文所述时期,正是抗战时期,当时的钱塘江,所有的海塘已“失于修治,以致百孔千疮,损毁不堪。”国民党为了应急抢险,于民国35年8月(1946年)成立了浙江省海塘工程局,此任局长即茅以升先生,民国37年成立了“美援监理会”,既然美国人出资出钱,那么设立“国际查账员”也就不足为怪了。
1947年至1948年我党已进入战略反攻的前夕,党的工作中心也从乡村转入城市,新中国即将诞生,而国民党已是四面楚歌病入膏肓,根本无力对钱塘江海塘进行修复,民国37年的《钱塘江》头版头条就连连叫苦:“(修海塘)上半年度经费原拟三百五十亿,减为一百五十亿尚差六十二亿余。”(注:均为当时“国币”)
可以设想,能在涌潮中建起钱塘江大桥的茅先生,在这样的困境中要修复海塘也只能望江长叹矣!
岁月沧桑,54年后的今天,当我翻阅这份薄脆泛黄的报纸,心中另有一番感慨:国强民富了,如今的钱塘江流域的江堤与海塘已得到全面的整治,抗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杭州境内的江堤将建成“杭州的外滩”……
|
|
|
浏览次数:1737--
|
----上篇文章:IT168软件频道现全面征稿中!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