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丑陋”的浙商
作者:SOHO特区网
-上传日期:2005-8-16 |
“浙商”已经成为中国20年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今天,“浙商”普遍存在的劣势抑或局限开始越来越制约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浙商”在未来中国的整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反思“浙商”的“丑陋”是为了完善浙商形象,进一步推动“浙商”的崛起。《商界名家》之《名家商学院·名家论坛》栏目特赴沪、杭,邀请国际著名金融学家、2004全国十大财经英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兼博导(原浙江大学资本市场与会计中心主任、教授)、金融与会计博士汪康懋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姚先国登坛开讲。
不要误导浙商的定位和发展
《商界名家》:近年来,浙商涉足的行业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汪教授对此有何评价?
汪康懋:作为一个群体,浙江商人最早是以温州的服装、义乌的小商品逐渐闻名的,这是浙商的优势。由于历史的原因,浙商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大多都是靠自己独特的市场眼光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主要特点是以经营和人们衣食住行密切联系的行业(成衣、药品、饮料、保健品、杭菜、房地产、低价汽车、摩托车)取得成功。近年来,一些发展壮大的浙商开始涉足金融、高科技领域,我认为这是扬己之短、克己之长。鲁冠球涉足铜期货炒作,汪力成进军CDMA、波导的高额存货率都有值得思考之鉴。
民营企业在中国的成长不过20年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加之企业所有者普遍视野不宽,资金有限、市场不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很难承担起肩负发展高端产业的重任。总体来说,民营企业走高端是很艰难的,中国的民营企业没有足够条件和义务承担如此大任。在浙江,宁波的波导手机目前在中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但从长远来看,国外品牌的技术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波导欠缺最核心的技术优势,中国手机库存已达一亿台。这一点,浙商需要时刻清醒,认清并发扬自己的优势所在。
《商界名家》:您提到中国的民营企业不要轻易涉足高端行业,但在2004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有几件事比较引人注目:一是TCL收购汤姆逊,再就是联想收购IBM,另外还有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从国外同行手中获得大单。这是否说明了中国的一小部分民营企业在参与高端领域市场上的成功?
汪康懋:我并不这样看。无论是TCL收购汤姆逊,还是联想收购IBM,我认为这都是很不明智的做法,TCL收购的汤姆逊,不但是一个正在下降的国际品牌,而且有高额负债,被通用电气前主席韦尔奇直斥为应即刻出售的不良资产;而联想收购的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最近则刚被证实已连续3年巨额亏损(每年亏2.5亿美元),IBM品牌只给用五年,联想捡了一个IBM要丢的包袱。从一开始,我就很不看好联想的并购;而由于联想的收购一直是在秘密进行,到2004年12月公布时木已成舟。不然,我一定会第一个建议联想应收购IBM母公司而不是PC公司,现西方金融分析师一直不看好此收购,股价直线下降。中国企业跨境收购有三个致命伤:捡别人不要的垃圾、定价过高、不懂换股只懂付100%现金,例如五矿想用200倍市盈率收购加拿大的诺兰达,被我及时阻止了,结果五矿的苗总被调,谈判中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幼稚、缺乏经验。
深圳华为和很多民营企业不同,它是军工企业出身,这样的军队背景让它获得了更多的国家支持,使其能够坚持高成本投入。一定意义上来说,华为的发展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不具有代表性,它的成功也不是国内一般民营企业可以借鉴的。
《商界名家》:目前跨行业经营的浙江企业很多,包括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否说明浙商在自我成长中更加理性,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汪康懋: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已有很多讨论,但我始终认为多元化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是值得商榷的。近年来,浙江的一些企业如宁波的奥克斯集团进行多元化投资,我并不看好,根据我的可靠的大样本实证研究结论,一个企业如超过3个行业就是过度多元化,后果都是失败的,我建议民营企业涉足的行业超过3个就要赶紧回归主业。
现在,很多浙江商人满足于做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实际上,即使如此,很多产品都难以形成产业,只是停留在单一产品的阶段。我理解的多元化是需要市场多元化(如东南亚、南非、拉美),而不是产品多元化。从实践来看,浙商中最优秀的企业家也不是靠多元化成长起来的。例如娃哈哈做童装就不如做饮料保健品。目前,一些学者和媒体对涉足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表现乐观,是没有多少根据的。
《商界名家》:那您认为舆论怎样误导了浙江商人?
汪康懋:应该说有拔苗助长这个苗头。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过20年,基础薄弱是中国民企的共同特点,浙江民企也不例外。目前在很多行业,我们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浙商要做的是先守住已有的阵地,而不是盲目且不自量力地与国外高科技、金融行业的领跑者竞争,外界对浙商的关注也要更多集中在生存环境而不是鼓励盲目的多元化。我已实实在在推动了浙商银行的成立,为广大浙商创造了一个金融平台,但大企业不要随随便便就去做金融。
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其尚未成熟时就把国家责任强加到民营企业的头上,这是不切实际的。
“温州流资炒作模式”值得浙商警惕
《商界名家》:浙商群体中,温州商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04年底,温州还获得了央视评选的“最具活力城市”奖。您认为“温州模式”能否代表浙江或者浙商的成功模式?
汪康懋:温州以大众商品起家,在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私营老板的同时,也成就了温州经济。近年来,“温州模式”被不少地方学习、借鉴,但目前在全国有一种“温州流资炒作模式”,炒房,炒商铺,炒车,炒煤,我认为这是值得浙江商人警惕的。
首先,温州经济的崛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第一批温州商人的认识局限让他们至今不敢做大,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这是一种短线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大部分温州商人的头脑中至今没有形成产业思想,实业思想也停留在简单的生产销售,他们也更愿意投资一些快速见效的行业或作一些短线的买进卖出。随着信息和资本的流通加速,温州的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例如温州不如台州、宁波有后劲。“温州模式”需要加重它的实业成分,丢弃它的炒作成分,才有前途。忽视实际内容空洞鼓吹温州模式,对温州乃至整个浙江商人都是不利的。
《商界名家》:温州的企业难以做大,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汪康懋:目前,温州最大的两个民营企业——正泰和德力西都面临发展瓶颈,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本行业(低压电器)市场已饱和,却找不到新的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可以进入,德力西跑到新疆借“物流园”概念搞房地产,前景不是太好。因为温州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在市场饱和状态下如何向周边国家扩大市场正在成为这类企业的战略性大问题。
《商界名家》:2004年7月,您曾在本刊对当时在温州成立的金融财团表示过忧虑。现在证明,民营财团在温州难以正常运转。但温州人手里有闲钱,这也是事实,这种矛盾如何协调?
汪康懋:多年来的资本积累使得民营银行在浙江首先得以实现,在我的全力推动下浙商银行的成立为全体浙商提供一个金融平台,但这并不代表浙商投资金融是明智的。
中国入世后,金融、电信、汽车、大型零售等行业的国际化很快就会到来,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中国本土企业都很难在这些领域和国外跨国巨头抗衡。相反,倒是房地产、旅游、能源、衣食住行等产业,因为立足本地和国情实际,外部资本很难参与竞争,这应该是温州商人投资的一个方向。从前两年的炒房到现在的炒煤,温州的民间资本也基本是在这样流动,这也说明温州商人的商业眼光还是很独到的,但最好不要小股流资式的运作,给人一种炒作的印象,不如建立大型投资公司,大大方方集中投资外地优质能源、旅游、房地产的大项目。
《商界名家》:目前,温州一些民营企业开始加大在教育行业的投资,民营资本参与的高校二级学院正成为温州商人投资的新动向。甚至有人认为,温州经济正在以此寻求突破,教育将会拯救温州。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汪康懋:温州对外投资教育不可能形成庞大产业,更不会拯救当地的发展。说到寻求突破,这的确是温州商人应该考虑的大问题。在这一点上,宁波、台州、杭州的经验值得学习。
我认为,四个城市中,浙江最有活力的城市不是温州,而是宁波和台州,其次是杭州,最后才是温州。宁波的手机制造、空调、私立大学,台州的摩托车、汽车、医药,杭州的旅游、金融、IT和多媒体,都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产业基础。
温州的打火机、小五金等产品始终是低门槛行业,用国际化的需求思维来对将来的产品调整进行高品位设计、市场定位,这应该是温州商人要学习的。我曾在上海一家高级会所看到,那里的高尔夫球杆都不是国产的,像这样的高价的体育健身商品,应该是温州商人可以进入的领域。
整个浙江都可做上海的“后花园”
《商界名家》:浙江商人直接影响和形成了浙江的经济特色,这对浙江的发展定位会有哪些实际的影响?
汪康懋:浙江民营企业和周边的上海、江苏不同,和千里之外的广东也不同。江苏很大的民企不算多,但在重工业、零售(苏宁、月星)、物流等行业有其自身优势;广东的电器制造业比浙江发达,成本也低;而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教育、科技、商贸、信息等领域的优势也是浙江不能有的。但同时浙江自身的优势不容小觑。
我仍以杭州为例,我提出的杭州要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精细制造和多媒体四大行业的建议已被杭州市政府采纳,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已初具雏形。杭州和苏州相比,在旅游资源上最大的优势在于杭州的山水都是天然的,而苏州几乎全部是人造景观;而浙商手中的游资和浙江民企在制造业的活力使得在杭州发展金融和精细制造业成为可能;阿里巴巴等多媒体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也是近两年杭州经济的新亮点。
杭州距离上海很近,沪杭高速公路及今后的高速列车开通后,杭州已经在上海的一小时商圈之内。对杭州来说,背靠这样一个海量的有国际客源的消费市场,做上海的“后花园”没什么不好。长三角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像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这一点杭州大可不必勉强。而且,即使整个浙江做上海的后花园,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我们的政府对旅游行业、服务行业认识还不够,以旅游为核心的体验经济未来可以占GDP30%,年增长可达30%,而长三角旅游资源联动,上海必须依靠浙江。
《商界名家》:现在的浙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企业不惜成本把总部迁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然而在那里他们却发现,花高薪从本地请来的人才竟然很多都是浙江本地人。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却让人才和企业双重外流,时间长了,会不会出现浙江经济的“空心化”?
汪康懋:浙商经营企业的高成本是和广告投放水平相关的。但对于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来讲,这种成本提高不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伤害。一件雅戈尔的衬衣,在车间里生产成本也许只有十元,市场上却可以卖到200多元,这是品牌带来的附加值。
环境的影响使得浙江人比其他地方更愿意创业,对外扩张的同时,他们不会放弃对本地市场的巩固。对浙江经济来说,“空心化”原来没有过,将来也不用担心,如果是向服务业发展那更是产业提升的表现。
编辑/李玉申
|
|
|
浏览次数:1028--
|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喜剧世界》杂志上半月的编辑紧急约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