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澡盆里的精华
(如果是澡盆让你联想到美女入浴而看此文,那么我在此向你表示歉意,因为我会让你失望的。)
(一)澡盆般的文化
一次乘飞机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德国人问我,你怎样评价中国文化?
我想了想,找不出一句精确的话来概括,我想说,象大海。但觉有些自夸的味道,只好一笑了之。
后来,我又有幸和一位副省长聊天,他也问了我相同的问题。
省长的地位给了我某种灵感,我不假思索地说:澡盆里的精华。
曾有好事者将中国文化中一切实用性极强,在社会生活中滋润调节人际关系的东西总结成一门学说,美其名曰:黑厚学。此学说一经面世,就颇受人们(特别是官场人士或想进入官场的人士)的青睐。
“黑厚”二字,让我想起了贫困地区人们的木制澡盆。澡盆的底部和盆壁一般来说,都有黑且厚的一层。虽然思之让人恶心,可那腻腻柔柔、滑滑溜溜的质地却有效地消除了盆壁盆底的粗劣坚硬对肌肤的损害。这是一种让人惬意舒适的润滑。
中国文化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浸润过程中,不断地分离:清灵者不断地流动提升,进入到典籍里、图书馆里或博物馆里,越来越远离人们,渐渐地被人们搁置遗忘,最多也只是象阿Q的“想当年”一般拿来炫耀炫耀;而重浊者则不断地沉淀堆积,融入人们的心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指导着人们的日常思维、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澡盆效应。受澡盆效应的影响,中国文化无论怎样地源远流长,也无论怎样地博大精深,但可悲的是,它最终也只是囿于一个腻腻歪歪的澡盆而已。
我们每一个人,一经进入这个社会,便都浸润在这一个巨大的澡盆里,在接受澡盆浸润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改变着澡盆里的东西。常言道,只有人弄脏水,没有水弄脏人的。由此可见,人身上的肮脏很容易污染水,但水确实太脏了,也会反过来弄脏人的。
在中国文化这一澡盆水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在里面洗浴后,里面污垢沉积的黑厚是何等壮观,我们谁都无法想象。
污垢虽然思之令人作呕,可它却有着实在的好处。例如人畜的粪便是最好的天然肥料,会让庄稼长得茁壮茂盛。而文化的粪便,虽然是污垢,也会让人在功利的社会里获得最大的好处和方便。
我们在澡盆污垢里尝到了许多的甜头后,于是便在不自觉中吸收并消化了这些污垢。例如,尽管我们自小被光明正大地教育着做人要诚实勇敢,不说假话等。但进入社会里,这些光明正大的教训我们很快就抛弃了,澡盆里的东西让我们明白,在与人相处时,我们的言语和行动不能以是否符合真理与正义为标准,而是要以是否取悦别人,特别是否取悦权贵者和是否对自己有利为标准。至于那些光明正大的东西,只要放在典籍里,或挂在嘴上装装门面遮遮羞就行了。
中国人在判断某一观点正确与否时,并不仅仅诉诸道理,而是既诉诸情理,也就是诉诸人情。中国人认为,人应该使自己变得合情合理而不只是讲理的。因为道理是抽象的、理想化的,而合情合理则更现实,更与实际紧密联系,更能正确地让人理解和审时度势。一个观点在逻辑上道理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合乎人情。
无论是一件事情,还是一个观念等等是否正确,我们不是看其本质内容,而是首先看其对自己是有害还是有利,再看大众特别是权势者的看法如何,然后再做出判断。当然了,附和跟随权势者,即使对自己无利,最少也是无害的。
于是,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对庸见充满了崇拜,最终形成了中庸之道。
以人情世故为核心的中庸之道是全部澡盆精华里的精华,是统率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总纲。
面对这一澡盆的文化,清高者注定被淘汰出盆,圆滑适应者则会留在滑腻腻的盆里如鱼得水。
(二)大海般的文化
虽然,可供我们实际遵从利用的只是那一澡盆的文化,但中国文化实在如大海般博大。
我说它如大海一般,是针对中国文化的兼容性而言的。
正如尼采对大海的比喻一样,她的伟大不仅能容汇百川,不仅能容纳所有的鱼类、贝壳类、海蛰类水生物,而且还能包容那些向它沉淀堆拥而来的污泥与垃圾。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大海尽管能包容一切,而且也包容了一切,它恰恰不能包容人类。海水也许是因为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便不适宜人类饮用。而能适应一切的人类也恰恰不能象海里生物一样适应海水。一个漂泊在大海上的人,眼睁睁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水只有渴死的份儿,真是滑稽可笑。
中国文化这一包容万象的大海,浩淼博大到最后,也只能归于一个澡盆之中。它一方面越来越适合于人们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却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美好东西的生存和发展。也许,这就是中国这一古老文化的悲哀。
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性最后为自身带来了灾难。对于文化自身来说,就象江河湖海的日夜不停地让污泥垃圾沉淀堆积,致使它们的可容性日渐缩小,最终被埋没被围歼而走向枯涸。同样,中国文化也不停地让污垢垃圾沉积挤占,在现实生活,它渐渐地由大海萎缩成了澡盆。尽管历史上常有各种各样各式各类的变革,但那只不过是弄泼澡盆里的一些污水,再注入一些清水,而对于澡盆里的污垢垃圾几乎是于事无补。
很多古文化的衰落与消失都与外部原因有关,中国文化绝不可能因外部原因而衰落,她只能因自身内部的沉淀挤占而枯竭。
这一澡盆文化对生活在澡盆里的人影响更大。人们经过长期的浸润,已完全习惯完全适应了这一环境,就好象海里的鱼类适应了海水一样,一旦将它们放在淡水里,它们就无法适应,无法生存。
人们为澡盆里的古老与悠久而沾沾自喜而自豪,于是中国人普遍崇拜迷信有年头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人参灵芝等,直到千年的王八和万年的龟,越是古老,越能滋补人类。只是文化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有些差异,前者凝聚的是污垢,后者凝聚的精华。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兼容力使中国人的心态性格也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最后形成了带有与澡盆相同的质地:奸滑。所以,我们既可以声讨罪恶,但同时对罪恶无动于衷,不感到大惊小怪;我们可以发起许多的革命,但又善于和解,回头去重复以前反对过的制度;我们可以精心制订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但我们又可以打碎这些制度,不理睬这些制度,绕过这些制度,和制度开玩笑,驾驭这些制度。
我们喜欢对罪恶采取宽容态度,嘲笑罪恶,而不是反对罪恶,同时,我们也宽容一切进步的思想言行、嘲笑一切进步的努力和尝试。
兼容一切,实质上就是嘲笑一切。中国人喜欢嘲笑一切,无论是美好还是邪恶,也无论是高尚还是卑劣,中国人都会拿来开开玩笑,嘲讽作弄一番。而且许多人还为此心态而沾沾自喜,而自豪,而目空一切。
有目空一切的眼界,自然就有了包容一切的襟怀。
(三)泥鳅人
我说过,中国文化经过无数代人的浸润,渐渐成了一个滑腻腻的澡盆。
人们进入此盆里,很难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总是一踏进去就会一交滑倒,再也难以站立起来,只好顺势在里面和其他人一起滑腻腻地扑腾。中国人多,也幸好有这滑腻腻的东西在润滑着人与人之间的磨檫,否则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可就要全乱套了。
在澡盆里扑腾得久了,浑身无可避免地也会有滑腻腻的一层保护层,就象泥鳅一样。中国人于是也象泥鳅一样地滑溜和善于钻营。整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也总是很和谐,都是一派其乐也融融的气象。
这样,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普遍具有柔滑粘稠的特性。而官场上人的这种特性最佳。
尽管我们精心制订了许多制度政策,这些制度政策象一张巨大严密的网。可是这些网碰上了这么一群柔滑粘稠的泥鳅似的人,便完全形同虚设了。泥鳅人身子只需稍稍一扭,就无声无息地溜过去了。被挂住的只是那些身上还有一些棱角的人。
中国人讲究做人要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的人是成熟的人。有棱角的人是不合情合理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人,要遭人耻笑的,要被人称为愣头青的。
这种在社会流动荡漾着滑溜粘稠的东西,是比所有的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都更重要更有用的原则。你可以不遵守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但你不能不遵守滑溜粘稠原则。
中国文化里,学术和文学本来是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但随着澡盆里滑溜粘稠的东西的挤占,二者慢慢地丧失了他们的存身之地。学术追随着那些清高雅洁部分退向典籍里和图书馆里。辉煌的诗歌渐渐走向灭亡;小说等则只成了人们郁闷时所发出的多愁善感或柔情蜜意的梦呓。
经过无数泥鳅人的努力,澡盆里滑腻粘稠的密度越来越大,黑厚层也步步向中心挤压过来(时至现在,这种挤压速度已大大加快,让人有些瞠目结舌)。以轻灵雅洁为特性的学术和艺术只能萎缩或逃逸。学术远离人们,艺术被人们抛弃。真正的学术和艺术曲高和寡,以致于出现了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写书的比读书的多的繁荣景象。惟有那些带有滑腻腻特性,要么颓废灰暗,要么宣扬物欲肉欲的东西广受欢迎。
代表美好思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学术和艺术,在黑厚的污垢里挣扎一番,呛了几口污水后,便窒息了。浑身油光水滑的学术骗子们和浑身金光闪烁的文痞们开始横行起来。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澡盆文化培育出来的人们不喜欢清澈见底,不喜欢直截了当,讥笑坦诚直率为白痴傻冒。他们崇尚朦胧的混沌含糊。只有在混沌含糊里,泥鳅人才可以左右逢源,才可以混水摸鱼。
含蓄美,朦胧美,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应该也来源于澡盆文化中污垢的沉积和滑腻。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澡盆文化中污垢的沉淀积累,到了后来不是被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主动的。中国人,特别是官场上的人,从实用和自利的目的出发,主动地进行摸索,总结,积累和提炼,进而形成一种中庸甚至是庸俗的为人(或为官)处世处事的文化。
人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和后人们带来好处和便利。而中国文化里本身就含有自利的因素,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中国人自一开始接受教育时就明白,读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古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要让每个读书人知道,读书可以做官,做了官就有了金钱和美女。现在,金钱美女是流行腐败的两大特征,这也算是澡盆文化的伟大胜利罢。
现在,这一文化的沉积作用已发挥到了极致。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金钱美色已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所以,中国人的喜欢混沌含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混水摸鱼。
|
|
|
浏览次数:652--
|
----上篇文章:网上女子论
----下篇文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袭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