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梁占峰
前言
一、浅析临县文化
二、促进临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三、弘扬先进文化,塑造临县新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文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文化作支撑,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和大的发展。文化借助科技武装,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其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强。因此,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我们必须把改造文化建设作为临县加快发展的新战略,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一、浅析临县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总体文明;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所指的文化,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
临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亦称古老文明之邑,据小马坊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里就是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汉武帝元朔四年置临水县,北周置乌突县,隋改太和,唐置临泉,金复临水,元升临州,明洪武二年,降临州为临县至今。
临县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先后发生过七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临县有着繁荣的经济发展史,开发于隋唐时代的招贤镇,到宋代以瓷、铁、煤闻名遐迩。被誉为“小都会”的碛口镇,清道光年间以其得天独厚的黄河黄金水道的地理优势,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栉比的水陆码头和晋商的西大门,直到民国初年,仍有大小商号360余家。
临县文化属于比较典型的黄河文化,它一方面汇集了我们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深厚底蕴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打上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烙印,也即与专制集权和自然经济同时产生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既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我们临县人乃至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意识。这种国民意识在封建时代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先进性,以《易》为根的儒学、道学、理学、中医学、天文学的“四大发明”曾经在人类进化史上遥居领先地位。然而机器大工业首先在西欧出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场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衰落,实质上也就是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丧失其据以战胜奴隶制文化的先进性,蜕变为专制、迷信、封闭、保守的落后文化。
一曰“官本位”意识。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权;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反之,“丢了官就丢了一切”。“官对民是至高无上的,是一种绝对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官就是公”,“官就是真理,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不少为官者奉行一切以能为官、为高官、能保官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并以此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对工作无所用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巧取豪夺,作威作福;在工作中乐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为官处世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可以说均与“官本位”意识的作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官本位”的思想基础是封建等级观念。我国的等级观念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就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说法。然而,“官本位”意识的逐步形成与强化,还是在封建社会。在那个漫长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要摆脱贫困、低贱的社会地位,除了入仕,别无他途。于是,是否入仕为官,入仕以后能否官居高位,就成了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一种重要标志。《儒林外史》中刻画的范进中举后的那种神态,可以说正是这种观念的生动反映。“官本位”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其落后本质已暴露无遗。因此,破除“官本位”意识,既是改进工作作风所必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临县出干部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临县出专业人才更鲜为人知,拒不完全统计,仅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就不下数十名,在学术研究上独树一帜的也大有人在,自学成才者,如中国科学院年仅32岁的候小荣副教授,问题在于:就专业人才的开发而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太少。何也?官本位意识太浓而人才观念淡薄。所以,加强临县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彻底根除“官本位”意识。
二曰小农意识。所谓小农意识,我认为就是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一)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其结果一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烧香修坟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有更多的结余;三是飘然自得,不可一世。“没有我哪来的小富”。连骂几句老婆,踹两脚自家的狗都以为比美国总统的能耐还大。
(二)缺乏自律。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哪来的自律。有小农意识的人一般很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官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谈不上。
(三)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林林总总,小农意识的表现远不止这些。毫无疑问,这些表现不仅有害于个人的成长,更有害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壮大。
我认为,有小农意识的人不是坏人,只能说是有缺憾的人。小农意识不同于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有明确的善恶标准,有很浓厚的先天属性,而小农意识是由小农经济自然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有较强的环境作用属性。小农经济个体的自给自足必然形成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经济的个体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交换,而是自己消费,必然形成以我为主,缺乏自律的狭隘定式。小农经济不同于集约化大生产,所以不可能形成集中、约束、协作的组织机构和相互制约的人事关系,只有靠宗族派别来行事。
二、促进临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一)加强文化建设,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规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春天的故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文化、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因此,加强临县文化建设,不但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而且也是十六大的具体要求。
(二)加强文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和集团化步伐加快,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进行自己的建设。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加之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提出,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临县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国内竞争,唯一的途径就是必须加强临县文化建设、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观念转变天地宽”。如地处东部沿海和长江三角洲的温州、宁波、苏州、无锡4个市,其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之所以发展快、成绩大,文化建设是关键,思想的解放是根本,敢于打破思想上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如“温州模式”的形成,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愿受穷,不等靠要的自主观念;不愿寄人篱下的创业观念;不怕吃苦,为达目的百折不挠的负重观念;敢闯、敢冒,只要一息尚存,摔倒再爬起来的风险观念以及亲商、爱商、重商、留商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无钱不赚、无孔不入、无利不图、无所不为。因此,贫困地区要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就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文化德大建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临县经济的大发展。
(四)加强文化建设,是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我县正与全国、全省一起进入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加快发展,必须下大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搞活流通,舍此别无捷径可走。然而,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首先扫清思想障碍,打一场文化、思想、观念更新的攻坚战,把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各种羁绊中解放出来,紧紧抓住一切有利条件,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发展经济,振兴临县,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大目标上来。上下一起努力,共同开动脑筋,围绕大目标,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尽快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弘扬先进文化,塑造临县新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在营造临县对外开放新环境上: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在发展政策上作要彻底打破旧框框,重新为临县对外开放政策“定位”。首先应当看到,临县虽然有自己独特优势,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优势还不能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论;其次,临县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还相当大,可以说,我们是拼命追赶的落伍者;第三,临县的对外开放,除引进人才、资金、管理和技术,重要的恐怕还是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引进。基于以上三点:临县的优惠政策,只能放在比其它地区更优惠的位置上。就是说,政策上要最大限度地放宽,要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放开搞活。要让投资者有帐算,有钱可赚,要让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引进合作中有足够的实惠。
务实的人才环境--要自始至终坚持“人才至上”和“筑巢引凤”的方针。优化人文、政策、制度、法制、服务和物质等“六个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和省内人才市场、人才资源。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形成一种机制,形成一种风气,让敢于开拓进取的人想干、能干,让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和事没有市场,让人家看到临县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环境,构筑有形的“梧桐树”,形成临县特色,那么,更多的凤凰才会拍翅飞来。
便捷的投资环境--要减化办事程序和手续,形成便捷、优势的服务的环境。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承担着对外开放的领导、组织、协调、服务和导向的重任,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把文化的建设、观念的转变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树立起大开放、大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开放的临县”创造性地工作。乱设关卡要坚决撤除,税费要坚持按规定收,减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手续,摒弃划地为牢的“山大王”习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共同拆除挡在开放大门上的樊篱。
一流的文明环境--长期不懈地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长期不懈地开展以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会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明建设;长期不懈地高举“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这面旗帜,提高临县人的整体文明素质,增强文明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展现出现代文明风貌。
(二)在塑造临县对外开放新形象上:
改革开放新形象--发挥临县区位优势,突出临县特色,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改革开放的浓厚气氛。改革不仅是领导者思考的问题,而且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开放不仅体现在比外地更加优惠的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干部群众全方位开放的意识上。让敢闯、敢干、敢冒的志士能人大量涌理,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和赞扬。
加快发展新形象--“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依托丰富资源,持续艰苦奋斗,善于借助外力,加快产业开发,经济增幅保持在两位数百分点以上。经济格局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群体,以大生产促集约化,以大流通闯大市场,敢于同国际经济接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显示威力,高科技产业和群众性科技推广相得益彰。基础设施舍得下功夫,水、电、路面貌日益改善。
民间文化新形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形象,能够产生知名度效应,有利于树立对外开放形象。临县人口众多,传统文化多姿多彩,但还缺乏突出的文化形象。文化界人士应增强责任感,致力于“精品工程”,勇于创造出临县的“伞头秧歌”、“临县道情”,树立起具有临县特色的典型民间文化形象。
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向头脑中的小生产观念和小农意识挑战,打破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敢于推倒思想上的土圩子,树立起真正的大开放意识。不要怕蚊子、苍蝇飞几只进来,不要怕别人当老板,不要怕别人赚走了钱,把眼光放远些,要多考虑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得到了什么?只要能发展自己,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大开绿灯,把对外开放的环境搞得宽松再宽松。这样,才符合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敢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临县对外开放的新环境,树好临县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三)人才观念创新,作为“第一资源”开发。
加强文化建设,实施人才战略,要更新五个人才观念:一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就趋势看,人才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谁占有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二是树立人才是“活资源”的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都以“人”为中心,其他的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有了人才,也就有了最佳状态的生产要素配置;三是树立“胜任本职工作就是人才,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敢于开拓创新就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从最大范围内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为人才标准重新定义。四是树立“人才国际化”的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都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五是树立人才竞争“零距离”的观念。要认识到人才竞争无界限的趋势,增强人才争夺的紧迫感。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人事制度,以制度创新适应新情况。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快并深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订和实施好人才资源开发规划,逐步建立起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彻底改革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事基础,即由权利配置人才资本的旧体制转变为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的新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人才机制,使“企业人”、“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二是创新人才管理,以管理创新适应新变化。要彻底变革“封闭自守”的人才管理模式,向公开、透明、开放的人才管理模式转变,并实现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从重微观向重宏观,从重政策向重法制,从重制约向重服务转变;依托我县科技发展项目,积极开展院校合作,选派优秀企业管理骨干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或到大公司、大企业研修学习,加快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已离退休,但身体状况较好,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也要注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加强与县外人才、技术信息中介机构的联系,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我县经济建设;强化激励机制,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制度,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创新人才服务,以服务创新推动新发展。要全面强化为人才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解决好科学服务、平等服务和优质服务问题;建立人才资源库,完善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四)科技观念创新,为跨越谋篇。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使科技进步和创新始终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临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科技观念的创新,在未来一个时期要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上,要更加强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坚持把科学技术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使科技对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快速提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二是围绕构建技术支持体系,进一步调整科技力量布局结构。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进程;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基地。与县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组建科学研究基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在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以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发展科技的政策措施。四是切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五是进一步扩大创新体系的开放与合作,建设与外界科技发展密切交流的渠道体系。多渠道开展与外界科技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吸收和享用全球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同时,要不懈强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不断加强基础教育。
(五)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制意识。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行政,重点是培养各级干部的法律意识。能否实施依法治县,关键是领导者能否公正执法,领导者能否公正执法,取决于执政者法制意识的强弱,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是依法治县的关键。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认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善于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思考和处理行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和行为。正确处理法律和权力的关系,清除“人大于法”的霸道作风、特权思想;始终坚持法大于权,捍卫法的尊严;保持公正廉洁的职业操守,不偏不倚,不徇私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用法制观念正视社会,以君子固穷的意识,坚守执法者掌权者的道德防线。使我县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公正、严格地执行法律,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进而顺利实施依法治县。
坚持依法行政,最根本的是培养和树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是法律至上意识。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都应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服从法律的制约,依法办事;二是法律平等意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其民族、性别、职业、出生、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三是权利意识。公民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享有价值选择、行为自由和利益选择的权利。在法制宣传教育中,我们往往注重守法教育,而忽视了权利教育。要使公民了解自己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地捍卫和追求自己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义务;四是守法意识。守法的前提是懂法,要懂法就必须在全州各族人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扎扎实实做好法律宣传工作,做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和培养法制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常抓不懈。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落在实处,能否拥有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十分关键,文化的先导作用极其重要,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如此。实践证明,每当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必然会出现一次新的文化解放运动,而每次文化的大解放必然会带来一次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奋力推进临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步伐,努力开创临县经济社会建设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介绍:梁占峰,山西太原尖草坪区人,大学学历,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2002年5月参加"山西省委组织部优秀大学生赴乡镇工作"公务员考试,9月赴山西吕梁市临县林家坪人民政府工作,2004年3月至2005年9月在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工作,任分管全县工业\安全\交通\煤炭的副县长的秘书.现在山西省委党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职研究生.
此文是作者原创作品,2004年曾在县级刊物上发表
[align=center>文本
|
|
|
浏览次数:660--
|
----上篇文章:《红泪》之人间处处有真情
----下篇文章:《知音女孩•情感版》调整后 征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