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图书批发网站
[首页]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付费方式] [本站社区] [留言板]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SOHO设备
才华SOHO
即时新闻
关注稿费
寻求出版
SOHO创业
诚征书稿
承建网站
soho计划
开家书店
强力推荐
新书推荐
编辑在线
媒体诚聘
传媒有约
写手推荐
SOHO资讯
杂志征稿
报纸征稿
网站征稿
写手教程
混在北京
真我风采
电子商务
名人在线
创业导航
书店指南
网站建设
soho创业经验
soho投资融资
版税出版您的书稿
招商合作
品牌营销
媒体资源整合
最新创业项目
代写代笔
软文推广
sohozones全球报道
新媒体运营
创业动态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域名财富故事
自由职业者
soho创业经验
24小时内付稿费公众号
图书批发货源导航
图书营销手册
大众出版
出版产业观察
书业人物
SOHOZONES免费环球资源
SOHOZONES免费赚钱资源
SOHO理财
SOHO健康顾问
SOHO网上创业
SOHO房产
SOHO教父
SOHO居家办公
SOHO成功人士
SOHO财富故事
SOHO文化
SOHO美食
SOHO教育
SOHO科技
SOHO网上社交
寻求发表
爱情故事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书商财富故事
出书巴巴
写作变现致富
创业商机
百万版税求书稿
日本女友爱情故事
外贸SOHO
SOHO百万富翁计划
爱上写作
电子书免费阅读
靠谱淘金计划
创业邦
免费分享
现金大派送
稿费认领通知
soho博客
生财之道
一本万利
soho投资指南
soho致富攻略
soho淘金启示

 


·电话:010-51662125
·手机:13011807335
·OICQ:652155904
·电子邮件:sohozones@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建国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24
--管中心理
请您留言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紧急约稿!8月16日截稿!《意林》“话题”约稿
作者:SOHO特区网 -上传日期:2006-8-14
 征求原创话题或转载话题,原创话题千字500-1000,转载话题千字100。 

(话题自拟,也可不拟,只投文章,《意林》根据文章定话题)
如有相关内容,请投至  liushijia02@163.com或liushijia02@yahoo.com.cn


  

联系方式 
QQ    70930202 
QQ    547188916 
邮箱   
liushijia02@163.com 
手机  13426361792 
传真  010-51908509 
网站   
liushijia010.2008red.com 
http://blog.sina.com.cn/u/1232004811 
《意林》读编服务部: 
010-51908630-8858  
投稿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编辑部  刘世佳    
邮编:100022
 


  


(话题自拟,也可不拟,只投文章,《意林》根据文章定话题) 

  

“狼来了”折射网络文明缺失(《意林》2006年第12期话题文章) 

王可 

互联网已不再是虚拟世界的代称,不是“游戏”人生的地方,更不是情绪无度宣泄的场所。 

    “五一”长假,各大网站无一例外地就“铜须门”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事件的始末可以用“狼来了”的故事加以比喻,因为直到现在,狼到底来了没有,还要打一个问号。但是,就因为这只狼,一些网民向“失德”网友开战,这也许是出于同情。然而,群起攻击之下,却充斥着暴力讨伐之声,让人们看到了缺乏冷静、无视法律、无视他人尊严的另一种失德。 

    “铜须门”事件 

    4月12日,一个忍无可忍的丈夫以“锋刃透骨寒”的网名注册,揭发自己的妻子与“铜须”(网名)的出轨行为。他描述了自己的苦痛:“那一瞬间,我知道了一种感觉:有如雷击。当时我看不见自己的脸色,我只知道,我的脸色或许已经惨白,惨白到心里。” 

    他说:“铜须,我给过我们彼此机会和信任了,我错了;你帮我看清一段婚姻,我会帮你学会做人。我以前一直以为痛苦的极致是心碎;原来心碎的感觉可以加倍。我一直认为男人就该有海一样的胸襟,我错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字需要一撇一捺来书写。输了婚姻我有亲情,我有友情,我有自己的工作,你有赢得什么?你还能拥有什么?一个游戏已经结束,另一个游戏正在开始。只不过,它们都没有赢家。”于是,这位丈夫公布了妻子与铜须的QQ聊天记录。 

    网上的虚拟恋情会给一个真实的家庭带来那么剧烈的反弹,一时间,网友同情的潮水涌向这位丈夫,唾弃的口水泼向第三者铜须。帖子点击量在一天内达到十几万次。 

    这就是“铜须门”事件。 

    逃不出的网 

    在锋刃透骨寒一字一句地敲击下,一场残酷的游戏并没有结束。 

    不出所料,很快就有网络“狗仔队”查出铜须的真实身份:铜须真名郑×,是秦皇岛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今年毕业,本人家住廊坊,郑×的照片、国外的女友姓名、手机和家里的电话被曝光。 

    4月下旬,铜须在网上发表声明,说“我不是第三者”后,就默默地离开了就读的燕山大学,逃离了众目睽睽指责的目光。然而他似乎逃不出一张网,只能背负着这场“残酷游戏”的代价。这个代价有多大,一切还很难估算。 

    在网上江湖追杀令发出后,铜须品尝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恐惧。整个“五一”节,他的家人、朋友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骚扰,甚至有人索要他的性命。他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 

    铜须的压力也波及到所在学校,网友在讨伐铜须的同时,也对燕山大学的教育质量尤其是道德教育提出了质疑。 

    面对指责,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张志平直面媒体,表示学校对这件事很重视,为此开过会。学校对此的观点是网络上的事情可真可假,很难调查清楚。除非这件事纳入了法律的范围,有公安机关介入,否则靠学校去调查网络上的事情无从下手。张志平说,如果是真的,那就是涉及到道德的问题,学校会按照管理条例来进行处分。 

    网络道德再次引起关注 

    从网络道德本身而言,“铜须门”事件的真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利用它。实际上,在网络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今天,如何才能令其不至于成为一部分人攻击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正变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铜须的QQ聊天记录被公诸于众,被无限制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后,就有律师认为,这在法律上属于隐私范畴的侵权。北京市公安局网络监察科的相关人员也表示,被伤害者可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寻求公安机关的保护。据此可以说,所谓“铜须门”事件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现实中利用网络而发生的不道德行为正在增多;二是网络正成为几乎不受限制的舆论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论,后一个问题也许更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不再仅仅只是虚拟世界的代称。种种事实表明,互联网当中虚拟的情节,相当部分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至于利用网络进行各种现实活动,更是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虚拟”。网络已是工具,不再是“游戏”人生的地方,更不是无度宣泄情绪的场所。当网络具有了“大众传媒”性质的时候,对其进行最低限度的规范就是绝对必要的。网络社会正在与现实社会走向融合,网民们同样要担当起维护社会文明与道德的使命,否则,任何放纵行为,都将酿成悲剧结局。 

    从“虐猫事件”到“铜须门事件”,我们看到了公众对失德者的愤慨之心,这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然而,出位的讨伐也隐含着网络文明的缺失。文明的缺失好比网络之狼,如今“狼来了”,而且同样的故事在不断地上演。因此,如何通过政府和网民的共同努力,“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无疑是当务之急。“铜须门”事件或许只反映了网络世界当中一个非常小的角落,但却折射出网络社会的真实情况,这才是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 

  

  

  

  

  

 “新读书无用论”——社会的悲哀(2006年6月上的《意林》话题) 

北平客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小杨睡到了中午才慢悠悠地从床上爬起来,她这天的安排比较简单:下午出去逛逛街,晚上则想躺在床上看看英语书。 

小杨在长途电话里向记者表示,从重庆到武汉打工的这段时间里,星期六是她惟一能够休息的日子,平时则要在酒店里边“忙个不停”。小杨抽空看英语书是出于惯性,因为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但她现在已经放弃了。 

在小杨的家乡,放弃参加今年高考的并不只她一人。根据重庆市涪陵区招生办公室的调查统计,该区今年有541名考生放弃参加高考,超过了高三应届学生的10%。 

涪陵区招生办公布的“2006年部分高三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情况”里,说明了这些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理由:弃考者多是农村学生,大学学费太高、毕业后工作难找是主因。 

“家里供不起,高考有何用?毕业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小杨在电话里反问,她告诉记者,在跟她一样出身农家的同学当中,这种想法已经不值得惊奇——就算考上大学,家里也要背上一身债,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更不得而知。在这样的前景预测之下,小杨选择了打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至理格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无可争议的共识。但是,与小杨一样,很多农民家庭及其子女出于对目前教育的短期“投资——收益”的经济学分析,无奈地选择了“读书无用”。近年来,这种被称为“新读书无用论”的风气,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挑战着我们对读书的信仰和追求。 

    另据潇湘晨报一项调查显示,在湖南省已与用人单位签约的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中, 

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更有27.2%的受访者认为,起薪太低,会降低民众对教育的投入热情,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新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自2000年始就不断有关于这方面的媒体报道。“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抬头之势,其中缘由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第一,高额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压。中国的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只不过用了十年时间。而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在农村,儿子考上大学,父母筹不起学费而含泪自杀的“学费杀人”新闻不是孤例。第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此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第三,国民收入的同比增长有限。相比于学费10年增长20倍,1994年2004年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还不到4倍。刚刚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数据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 

    上述原因的合力,让“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里成为一种无奈但又理性的选择。因为上大学于他们而言成了奢侈行为,从投入与收益上讲,读书无法短期内收回成本,并有可能在就业无果的情况下血本无归。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 

    但从长远来看,很少有人会否认接受高等教育的正确性。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和地位,从来就没有降低丝毫。传统惯性也罢,现实考虑也罢,至今人们仍然把读书当作是一条实现身份转换和谋取物质利益的重要而神圣的渠道。基于这种理性,人们宁愿把高昂学费和负债累累,当作是在晋身之路上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说,即便是持新“读书无用论”者,他们也还是明白,读书可明理,读书可先知。而他们之所以一次次的高喊“读书无用论”,仅仅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现实的,“一日无炊”就能击溃人们的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读书无用论”所蕴涵的信息就更加值得我们深思了。  

    以潇湘晨报此项调查为例,无疑,就业低起薪的“寒流”,可能会冷了无数投资教育者的心,尤其是那些寄望靠教育来改变现实的困窘的家庭和个人,低起薪带来巨大的预期落差,会令他们深感失望,产生“读书无用”的悲叹。但是,尽管某些低起薪现象(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零工资就业等等),存在着特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性,但是,就整体而言,这样的“起薪”还是体现了一定的市场理性,符合劳动价格由市场决定的规律。 

    因为“起薪”本身意味这样的薪酬标准只是暂时的。种种事实说明,那些有真才实学,在工作岗位能够证明自己价值与能力的人,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恰恰体现的是用人单位的理性与务实。较之过去薪酬分配“惟学历、惟文凭”的做法,这种工资薪酬制度则是明显的进步。所以,我们认为,简单的以“起薪”的标准来认定读书的“有用”或“无 

”,无疑是一种短视。恰恰相反,这种现象,更应该作为“读书有用”的一种强力反证。 

    当然,我们在分析低起薪问题的同时,还不能规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样的残酷现实。当前,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沦入到失业大军中。甚至,这些大学生在许多人眼中,连农民工都不如,因为这些光在书本中汲取“养分”的大学生,“既不想做体力活,也做不了体力活”。由此,也造成了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蔓延。 

    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大学生失业问题严峻,其根源并不在于大学生总量过剩上,而是在于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不够高。事实上,当前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仍然极大。这是因为,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层次、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顺应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让大学生真正读好书,不至于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这同样又是一个“读书有用”的反证。 

    在知识经济已成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显然是背离了国家教育立国的战略。但是,仅仅对这种论调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够的,有效矫正“读书无用”的价值理念,就需要有切实的措施解决问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法律形式遏制一些单位恶意压低工资的行为等,都是居庙堂之高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许多年前,那个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沉渣论调,曾给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带来过许多伤痛;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繁荣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读书,没有科学与文化的传承、汲取、交流和进步,不仅我们个人,就连我们国家,都很难有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厘清新“读书无用论”的谬误,坚 

读书是实现我们个体与国家梦想的最重要的选择。但愿,“读书无用论”不再抬头,因为,它是社会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 

  

  

  

话题:
200601 那个时代VS这个时代(对生命的尊重)
200602 三轮车夫VS大款团富有与贫穷
200603 在磨砺中成长
200604 爱让我们如此幸福
200605 人生规划:做独一无二的你
200606情商缺失?一代神童的陨落引发的思考
200607 感恩之心 丧失在无法承受的厚爱中
200608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 

200609“艺考热”——明星梦背后的隐忧 

200610“环保狂人”的八年呐喊 

200611“新读书无用论”——社会的悲哀 

200612“狼来了”折射网络文明缺失 

200613面对面的高考 

200614阅读危机时代来临? 

200616齐达内与情绪控制 

200617大学爱情 雾里看花 

  

联系方式 
QQ    70930202 
QQ    547188916 
邮箱   
liushijia02@163.com 
手机  13426361792 
传真  010-51908509 
网站   
liushijia010.2008red.com 
http://blog.sina.com.cn/u/1232004811 
《意林》读编服务部: 
010-51908630-8858  
投稿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编辑部  刘世佳    
邮编:100022  

 
                浏览次数:144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男人赚钱不容易:如何日赚五百?
----下篇文章《影响力人物》最新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