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是被动的、迷茫的带着种种不可名状的遗憾度过了余生,这是人类最大的不幸,是对人自身的亵渎。在此,作为人类历史长河里的一滴,对如此重大的人类课题做出努力思索,惶惶不安地阐述我个人的观点,也算是尽点义务吧。 从生物意义上讲,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与生俱来就有生存、繁衍、改良的本能,他们的一切活动与生命历程都与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作为个体,他要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尽最大能力传播自己的基因;作为群体,亦要适应环境,使该种群无限生存下去。这是一种天性,是生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的其固有的性质,因为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不具备人类特有的思维,所以它们不会去想活着为什么,生存只是一种本能,而这种种本能是其自身作为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存在的。而真正决定生物外在特点与本质属性的却是DNA,即遗传物质。是遗传物质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各种生物的外在形式与活动方式。生物是在其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形成、活动、延续与发展的。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即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人区别于普通生物而独具思维能力引起的。任何疑问都是人类运用大脑思考过程中产生的,而人的思考是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他的驱动力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人的思考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而大脑的发育与发达是社会驱动的,这就是“狼孩”产生的原因吧。
一、合作关系——人类个体求生存的必由之路,综合起来就是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最原始的合作关系逐步衍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所以社会不仅是一个系统也是一种广义的合作关系。社会系统是由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矛盾中协调、妥协、进化而不断完善的,而这种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驱动力是“合作”。从最原始的部落到如今的世界大融合,都是人类相互合作,即基于合作关系相互斗争、妥协、进化而形成的系统。 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本质属性不会变,那就是“生存、繁衍、改良、适应”。正是这个基本属性驱使人类在自然界里求生存、发展,发展也是为了生存。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关系归根结底是寻求合作关系,使其群体生存下去,这种内在驱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既然人类群体上要不自觉地寻求合作关系,为什么群体内有那么多与“合作关系”背道而驰的现象、关系存在呢?那是因为大群体内的小群体,群体内的再小群体,再小群体内的个人都会为自身的生存而斗争。当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自身生存斗争时,为掠夺其赖以生存的种种资源时,必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局部看来就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掠夺关系。所有这些不是人们的意志能决定的,是生存本能决定的。 所以,不论是人类社会、人类群体或个人的种种关系与活动都是生存本能的驱动,它与其它动物毫无区别。只是人类在不自觉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文明及以文明作为内核的种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所以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生物属性,其社会属性只是派生属性而已。 人类社会的种种文明(包括物质、意识)及种种活动都是本能的“合作关系”驱使。“合作关系”也是生存本能的派生物,它是自然选择进化的结果,只有那些必须依靠这种合作关系才能生存的物种才会产生“合作关系”。原始社会,人们靠“合作关系”获得食物,抵御野兽;后来的社会分工也是“合作关系”导致的;商品交换、贸易也是“合作关系”导致的;文字的产生、知识的传播与获取更是“合作关系”的产物。
二、恐惧感——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源,是人对于生存威胁的最直观反应 人类生存的本能也派生出其特有的本质属性“恐惧感”。恐惧感的实质是人类对其群体或个体生存受到威胁的一种心理感受。人类的一切负面情绪:失落、忧郁、自卑、苦闷等都是恐惧感的派生物,它是生存威胁的深层信号传递给大脑产生的表层感受。恐惧感迫使人类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而科学产生了,社会发展了。人类的好奇心绝非无中生有,也是恐惧感造成的一种心态。人类总是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不知晓的事物。人一生下来就有求知的本能,它是“恐惧感”的派生物。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并非告诉世界“我来了”,而是告诉世界“我很害怕,我的生存从此刻开始受到了终生的威胁”。的确,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与死亡的不眠不休的、旷日持久的战役,直到最后战败死亡。因为生存本身就具有风险,无时无刻的、无处不在的风险。有风险必然有威胁。人一出生就带着生存的本能与死亡威胁的矛盾。 人长大一点,父母便会告诉你“要读书、学知识或者要学门手艺,不然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呀…”。父母是因为具有生存的本能与天生的恐惧,所以用他们的生存经验与恐惧心理教育自己的后代,目的是让他们的后代能生存下去。也许只是潜意识的行为或一种社会行为,但他们的本能必须使自身的DNA延续与优化,所以结婚生子,进行养育后代的活动。
三、种种社会现象均源自人的性本能,它是生存本能的最直接最根本表征 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无不是其本能的驱使。“性”是人的本能,也是其生存本能的最直观最本源的衍生物。因为人类的DNA自身具有延续、发展(变异)的属性,它是其生存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类的DNA要延续必须通过性结合才能延续,所以每一个正常的人(即具有自然生殖能力的人)都具有性的本能。所以人要求与异性结合,这是一种本能,是延续DNA使然。而DNA又具有改良(变异)的内在属性,所以人类在选择性结合对象时会区分的。一种DNA总是寻找尽可能优良的另一种DNA结合。而优良的DNA反映在人体外表上就是人们所谓的强健、俊美,反映在内在生存能力上就是才能、品行、财富。外表的强健、俊美是一种原始生存力的象征,是优良DNA的一种外在表征。而才能高、品行优良、拥有财富的特点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它们是更高层次的生存力,是优良DNA的内在表征。 在性的要求上,人们为什么会超越纯粹的繁衍、优化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所谓“纯粹的感官享受”呢?为什么男性会在配偶已怀孕或其已无生育能力的情况下仍会要求结合呢?人类既然因为繁衍后代的要求才发生性结合,为什么又要避孕呢? 其实,人们追求性方面的感官享受是有其根本原因的。所谓“享受”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内在需求的无限满足,是内在的需要。任何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去满足这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内在的,它们依然是生存本能派生的。 人作为一种动物,其DNA的生存与优化本能使其个体具备尽最大限度传播与改良自身的内在动力,这就驱使他们与尽量多的异性结合。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DNA被传播、延续的可能性最大。也只有越广泛地传播其基因,其DNA越有寻找到越优良的组合的机会,而越优良的DNA组合越有利于其自身生存。所以,作为生物的人的性能力、性能量远远大于社会、道德对其的约束。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人们在生育上不能尽其能。所以人类的性能力、性能量绝非生育一个或十个小孩能消耗完的。人类生育的本能不会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而消退。既然是本能造成的能量,必然有释放的途径,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能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所以人类对性的无度要求及相关种种社会现象也不难理解了。 如果条件允许,社会不加限制(包括道德、法律),任何人都会要求与最多的、最优秀的异性结合,生最多最好的孩子,并养育他们,而他们的后代同样会继承父命。其结果是该种DNA被最大限度地传播、改良了。然而在社会群体里,人人的DNA都想这样,人人都想占有更多的生存必须资源及异性DNA资源,就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产生了法律、道德来约束人们,使大家在掠夺各种资源时有了规则,有了必要的平衡关系。这是人类个体竞争又合作又妥协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生存必须的。因为作为一个DNA群体,要生存必须尽可能使其DNA个体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有改良的最大可能性,只有改良的DNA个体的组合才能使DNA群体更有生存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动、植物的优良品种都是杂交种,近亲不宜结婚,混血儿那么漂亮的原因。这也是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所在,归根结底还是DNA的生存本能。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富人纳妾”皆出此因。 此外,皇宫里的“阉割”制度、任何社会里的“忠贞”道德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要求配偶对自己忠贞,而自己又想出去沾花惹草呢?人们是“执行双重标准的狡猾者”,也实在是生存本能使然,是生存本能造成的利己主义。因为配偶的忠贞意味着他(她)的DNA只会与你的DNA结合,使你的NDA得以传播;如果他(她)不忠,意味着使异己的DNA得以传播,别人的DNA的生存几率超过了自身DNA,这是对自身生存的极度威胁,绝不能忍受。而自身的DNA又要尽可能广泛传播,它决不会满足于只与一位异性的DNA结合,当然想出去沾花惹草了。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小群体、个人的一切关系、活动、心理、文明均可在人的生物本能中找到答案。生物本能是因,其它是果,往复循环。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其实,人活着本质上是一种生物本质驱使下的产物,人类的个体是其体内DNA生存属性造成的其延续、改良本能的无限循环过程中的一个传接链上的一个链条。人天生的使命是生存,更好的生存,最大限度地传播、改良自身基因。这就要求个体要无限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因为不适应就要被淘汰。要适应就必须尽可能占有最多的生存资源,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精神资源及异性。 人生存的目的是传播、延续、改良自身DNA,所以还是为了生存,人类为了生存而生存。而人类社会的生存依赖于其群体内的个体的生存与改良,保持基因的多样性与广泛传播性。 作为个体的人,生存的目的还有检验自身DNA的优劣,是群体意义上的。 所以,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进行一场DNA优劣竞争,这是自然选择的规则,是优胜劣汰的规则,是生存本能的规则。法律与道德是这些竞争的规则、约束力,它们保证或试图保证这场竞争之公平性,因为从生存意义上说,每种DNA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优胜劣汰的斗争才更有利于整个人类群体的发展。当优势群体破坏了或试图破坏这些规则时,弱势群体就会斗争,于是有了战争、起义,最终胜利者又成了优势群体,弱势群体又开始斗争,周而复始。 所以,个体生存的目的是:进行一场相对公平的竞争,即在遵守人类共同竞争规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掠夺资源,传播基因,它是作为生物个体的我们的根本使命。
四、求名也是求生存 人们一生为之奔波、拼命追逐的无非:物质财物和异性,前者是个体及其亲属生存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其基因得以最大范围最高质量传播改良的人力资源(姑且借用这个称呼),都是很好理解的,它们是人类生存于世间必须掠夺的资源。可是,为何人们又在苦苦追求所谓“名誉”上的种种东西(尽管很多好名誉都有不同程度的注水嫌疑,可它代表了社会群体对个体的价值认可,的确受用),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名节”呢?为何有“舍生取义”的壮举呢,这不是与人的生存本能矛盾吗? 其实,并不矛盾。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伴随而来种种被公众接纳的“名誉”上的东西及不被公众认可的“虚荣”或“伪名誉”的东西。人们在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总是在追求这些“名誉”,“名誉”的本质是其社会性、历史性。人们心目中总有“光宗耀祖”的渴望,人们相互为“面子”问题而烦恼,所以“没了面子,根本没法活…”。这种种“名誉”上的东西与人的生存本能有何关系呢?“名誉”应当是在人们基本生存得以保障基础上追求的对象。为何有那么多人会“舍生取义”,即精神超越了物质呢?是什么原因让死亡战胜了生存呢? 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讲,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具有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的潜力)与现实价值(或社会价值)(已经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因为“名誉”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价值被公众认可,所以人们去追求它。人们能“舍生取义”说明所谓“义”、“理”是人们生存的前提,它也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因素。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个体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就意味着死亡,所以生存本能迫使人类个体保持在社会群体中,被社会大众接纳,越广泛地被社会群体接纳,人的生存空间越大。而个体生存于群体的唯一条件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对社会群体毫无贡献甚至有损害的人,社会不予承认,加以排斥、制裁,甚至剥夺其生存的权力。所以“好名声”与“坏名声”之区别就在这里了。 人必须在社会中求生存,而生存的唯一条件是创造价值,即为社会做出贡献,即“先予后取”。 社会群体要生存于自然界必须保持其整体利益;国家要生存,其公民必须一致对外。一切不利于本利益团体的行为均会遭到他人制裁,是利益集团里其它个体大生存本能形成的合力即集体的生存本能迫使那些坏分子遭到惩罚。所谓惩罚,其实也是对“不法之徒”个体生存加以威胁:你让我们大家活的不好,你也别想活。 “名誉”是社会群体对个人价值的承认,是对于拥有“好名誉”个体在群体中生存权力的通行证。所以求名也是求生存。 对于那些“舍生取义”的勇士们,对“遭到社会唾弃”的恐惧感,是一种类同死亡的威胁。他们不愿违背“社会公理”,因为那样是一条死路,可是不违背“社会公理”同样是死路一条。在这两难境地、双重死亡威胁的瞬间,他们做出了不同抉择。他们只是在两种死亡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做出选择,这点很重要。 在这个重大关头,有的人选择苟且偷生,这是生存本能起作用,他们被肉体死亡的威胁战胜了,而这个选择在一瞬间就决定了。于是产生了许多“不忠不义”之人,产生了“叛徒”、“汉奸”,产生了罪犯。他们的行为威胁了他人与社会的生存,等待他们的同样是公众“置之死地”的威胁。还有一些人,是聪明的具有优良DNA的人,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因为他们知道或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选择均是死亡,可他们在自身DNA无法存续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义”、“好名声”,这个对于与其具有类似DNA的亲人生存极其有利的途径。如果他们只是“烂命一条”,恐怕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关键是他们DNA的生存、传播还有一条间接的途径,那就是与他们有类似或基本相同DNA的亲人。他们“舍生”取得的“义”会提升与他们具有相似DNA亲人们的“名誉”,正所谓“忠烈门第”,会使其亲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DNA在一条直接生存途径行不通时无奈选择了另一条间接途径。这就是“光宗耀祖”、“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原因吧。如果名誉真的只是个虚无的毫无用处的东西,是不会有人“舍生取义”的,有果必有因。 五、贫富差距的存在合理性,关乎整个社会的生存 为什么在“个体生存于社会的唯一条件是做出贡献”的前提下,那些占有远远高于社会个体平均水平生存资源的人,社会并没有给予惩罚呢?他们对于社会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因为社会价值是由强势人群决定的,因为他们是强势群体,他们占有着绝大部分人类的生存资源,他们决定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人类生存的本能决定着社会价值体系必须也只能由强势群体决定,而那群人构建的价值体系也必然是对其本身之生存极为有利的,他们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而被社会承认。 “贫富差距”的合理化是弱势群体对自身生存需求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刺激与鼓励。因为任何穷人骨子里都是痛恨当穷人的。 在国与国之间的生存斗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迫于生存本能,必须创造并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源,这是其中每个人生存需求的合成力量。当人们无可奈何地看到那种存在严重贫富差距的国度与体制欣欣向荣地发展时,深深感到群体生存的威胁,他们为了群体生存必需 接受并极力获取这种以“贫富差距”为代价的,以整个国家、整个群体的强大为支撑的群体生存条件。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它代表着人类目前最先进的体制,是各国求生存的必由之路。
六、结案陈词 任何个人行为、意识,社会行为、意识形态均可从个人、社会的生存本能种找到答案,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无论群体、个体,生存的意义与使命是一样的:生存!为了生存而生存,这就是答案。任何与人类有关的现象或意识都可以追溯至此本源。只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你可以抱怨或反抗规则的不公平性,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社会,必然的人类社会,你也可以努力成为制定规则的一员。何去何从,自己抉择。
|
|
|
浏览次数:558--
 |
----上篇文章:人生四季
----下篇文章:写作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