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马社火
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这个衍生于秦腔的剧种,至今仍然生命不衰地在西北大地上疯长着。 每年正月,三天年刚刚过完,村子里就开始张罗着准备社火。在土地上忙碌了近一年的乡亲们,正月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日,他们对生活和土地的热爱,要以社火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需要大的投资,也不太浪费时日的,就算是马社火了。一般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牵头,一些爱热闹的乡亲参与操办,不到两天就可以搞起来。我的一位远房小爷是极其喜欢闹社火的积极分子,那时,他的年龄四十刚过,因在陕西唱过几年戏,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在人物造型、脸谱等方面更具权威。因此,他既是马社火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 这是一个只演不唱的剧种。根据戏剧人物,打上花脸,穿上服装,拿上道具,骑在马上就行了。但那些人物不是谁想扮演就能扮演得了的,也需要一些真功夫。起码要会骑马,因为骑在马背上后,有时一连四五个小时不许下来;也需要力气,演出的时候,手中的道具往往要用一个姿势拿好长时间,胳膊上没有力气是不行的。因此,社火中的一些女角,也大多是男人扮演。 马社火装扮起来,在村子里的麦场里先演练一两天后,才正式演出。这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盼望已久的时刻,我和哥哥都站在家门口等着接待社火。看那排着长队的马社火走了过来,我们就高兴地跳了起来,喊了起来。马蹄踢踢踏踏,马铃叮叮铛铛,锣鼓铿铿锵锵,场面十分威风。而骑在马背上的叔叔伯伯们,平时一眼就能认得出来,现在却分辨不出谁是谁了。平日里慈祥的他们,这会儿一脸严肃,婉若自己就是剧中的那个人物,对我们的叫嚷一点儿也不理睬。马队过来了,我和哥哥赶紧跑回去,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香烟、茶水,端上糖果、油饼,散给马社火的演员们。马队威风凛凛地摇着一路铃铛过去了,我们也跟着马队而去。 对戏剧了解太少,还真会出洋相。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象我们这些孩子,只能猜出马队最前面的是社火里经常出现的“四大灵官”,因为他们手中都执着绑有大红花的钢鞭,紧接着是红脸关公,因为他总是红着脸,执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其他的就不认识了。我们就不懂装懂,你一句他一言的乱猜。大人们告诉我们,马社火的意思不简单啊,前面的灵官寓意平安吉祥,红脸关公寓意忠诚团结。大人们还说,那几个人物是《白蛇传》中的“盗仙草”,那几个是《金沙滩》中的杨家将,那个是《五典坡》中的薛平贵。马社火,几个人物就是一台戏。 马社火也要到外村演出。这就需要增加一项“说仪程”内容。仪程是社火活动中的一种程式,由一两个能说会道地扮演“驿臣官”(古代驿站接待人员),到别的村子演出时,走在马社火的最前面,说些大吉大利的话。一般没有现成的说辞,全是临场发挥,碰见什么说什么。 刚进了人家村子,说: “宝庄宝庄好宝庄, 宝庄修在龙头上。 远看村庄雾腾腾, 近看村庄赛北京。” 看见一家整洁的院落了,说: “头门上瓦的张口兽, 二门上狮娃滚绣球。 房上撒的是琉璃瓦, 糟头上拴的大骡马。 前院有棵‘摇钱树’, 后院有个‘聚宝盆’。” 来到学校前,说: “正行走来抬头看, 这是一座翰林院。 教师个个是翰林, 学生个个赛状元。” ……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他经常扮演驿臣官,头戴一顶乌纱帽,身穿一套蓝色绣龙长袍,嘴上挂着一髯长须,手摇一把羽扇,很是神气。不过,他那摘不下的眼镜却令人发笑。
|
|
|
浏览次数:527--
|
----上篇文章:梦想的伟大在于自我提升
----下篇文章:山村春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