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贺圣遂:搞出版的人不能太功利
作者:SOHO特区网
-上传日期:2021-4-21 |
新华网 作者:唐也钦
值2012上海书展开展之际,采访了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复旦社)的董事长兼总编辑贺圣遂。他并不是先介绍复旦社参加书展所做的种种准备,而是兴致盎然的说起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对于书展的喜爱。
纸质书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书展能激发社会对读书与求知的热情,因为这样一个书展为作者、读者以及出版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展开交流,而这种交流它是有益于促进求知文明发展的。”贺圣遂坦言自己更爱实体书店,这也是他赞成上海书展的原因之一。虽然网上购书会方便很多,但好的实体书店是一种情调、一道风景。
“书房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实体书店的袖珍版本。翻着书本与书交流,它可以让你产生许多联想。3000册实体书放在这里就足以让人欣慰。” 贺圣遂说。
“在内容上,纸质书的出版程序更严谨。一本书的优点不只是内容造成的,还有形式造成的,纸质书就是靠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来取胜的。”
作为一名出版人,贺圣遂并不拒绝技术。他认为当下实体书与电子书是可以并存的,或许将来电子书会更加优秀。
“书籍的产生与传播都是技术发展与进步的结果,技术还在发展进步我们并没有理由拒绝它。技术的发展必然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我们的目的就是获得知识与情感。书出现之前还有甲骨文、竹简、石刻等等,我们的纸质书也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 贺圣遂乐观地表示,尽管将来电子书会逐步占优势,但是至少目前技术还不能将纸质书淘汰。作为一名出版人,他始终承认技术并且相信技术必定会推动出版业继续发展。
挣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过去的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书超过了800种,包括200左右的学术著作,销售第一次突破了4个亿。作为一个以学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出版社,取得这样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惊叹的。
“销量我们也非常担心,复旦社现在盈利是因为我们做的很努力,国家也给了我们很多优惠的政策支持。”贺圣遂说,面对纸质出版物市场的萎缩,要研究其原因,努力去克服困难,做出调整。
他认为,纸质出版物市场跟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说现在纸质图书没人买了,而是都转变了方式,通过网络来购书。所以复旦社现在很重视跟网站、图书馆配工,跟农家书屋等合作。
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复旦社依旧坚持走精品化路线。
“现在出版物太泛滥了,这也是实体书店消沉的一个原因。真正优秀的创作家、学者太少了,学术著作水分很大,胡言乱语太多。” 贺圣遂说,“复旦社始终努力坚持精品化路线。当然,我们还做的不够好,出版物泛滥也影响到我们,为了生存,只得对于那些并不太满意的创作表示宽容。但是那些乱七八糟胡言乱语的创作我们一本也没有。”
对于现在的出版市场,贺圣遂也有些无奈:“我们首要做的是学术著作与教材,其次才是大众读物。现在放在第一位的还是教材,不是我们不想做学术第一,但是出版社有那么多人要养活,如果只搞学术的话肯定养不活自己。”
“每年推出二三十本学术著作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代表了学术、观念、知识的前沿。学术出版社是最珍贵的知识、文化的延续,最好的这些东西始终是为小众服务的。” 贺圣遂说,复旦社每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成本很高,有些书基本在赔钱。但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出版社,只要觉得有价值,值得推广,复旦社就会去联系版权。
“搞出版的人不能太功利。尽管作为领导,我必须要考虑到养活出版社的员工,但是在我心目中永远不是为了挣钱而做出版业的,我是为推广文化而做这个工作的。” 贺圣遂一直强调出版社不能成为商人,“挣钱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手段。我的目的就是让出版为文化增光添彩,这是复旦社的追求,也是所有有良知的出版社的追求。” “从事出版活动的有商人,但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为传播文化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不是书商,书商对于那些能够带来利润的东西才会出版。而作为有良知的出版社,只要是能为社会造福的文化传播我们就要接过来!” (唐也钦)
分享:
|
|
|
浏览次数:921--
|
----上篇文章:图书出版利润何来?
----下篇文章:视频短片宣传——图书宣传的新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