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年老的时候
夜晚,华灯初上。每一处街角均可看见这样的场面:那些花白头发的老人,身着大红的衣服,手拿折扇,或者腰鼓,或者长剑,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的手脚也许不够灵活,舞姿不够精彩。但是,却好象是城市的精灵——年老的精灵,在黑夜中点缀五彩的生活。当我在疲惫中奔波,而他们早已经安排好家事,在草地上抖擞筋骨,心中就涌出一股真正的羡慕:以后,从劳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只怕也会和他们一样,在班驳的灯影中过着属于自己的完完全全的生活……
当我在办公室看一篇报告文学——关于老年人的生活,阖上书又是另外一种感受:还是年轻好。想起书中的老两口,为了能到楼下晒太阳,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走下楼来,却再走不回去。老两口在外面饿了一天,直到最后被楼里的人发现,将他们背回家去。有的老人不能做饭了,抖抖缩缩地到外面买饭。而不能买饭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就只好三餐变为一餐,无可奈何。一个老教授,没有人照顾,三天没有出过门,正遇上他的学生来看望,砸门进去,老教授只来得及说完刚才的话,在送医院抢救的时候溘然长逝。也不知道那三天在饥饿中他想了什么……看完觉得沉重,心情再也好不起来。
不知道老龄化该怎么走?当我们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当我们动作开始迟缓,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机制,给老年人一个安稳的家,一个保障的条件。
《常回家看看》这歌风靡全国的时候,我被感动过。现在想来,爸爸妈妈还可以给自己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你还有一肚子话能和妈妈唠叨唠叨,这还是幸福的。倘若,已经垂老的双亲,什么也不能为你做了,你还回家看看吗?《女儿,你在织布吗?》毕淑敏的这文章也让我感动过:只为了能多看女儿几眼,母亲就常常推门进来。然后女儿就说:“妈,以后我写作的时候你不要进来,你对我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一进来,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写的再怎么顺手,吃饭的时候她也不再往下写,可有的时候,母亲坐在桌边,饭菜都已经凉了……我能真正读出女儿的内疚,那女儿也正是我。孩子不能不做事,留给父母的就只有寂寞。常回家看看也罢,陪伴着父母也罢,都是有时间的。倘若孩子走的远了,这父母,每见一面,心都揪着疼,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面了。
老年人需要什么?一个老大爷家的马桶总坏,原因是因为和他说话的人少,为了找人说话,他就自己把马桶弄坏。听了心酸么?其实我就是在辛酸中读完这些小故事的。读完又害怕,那想说话的老人以后会不会是自己呢?那挨饿的老人以后是不是自己呢?那期盼孩子回家,见一面少一面的感觉是不是也是自己才有呢?真不敢想象。虽然,现在我会很理智地说:以后老年人自己生活在一块,相互照顾吧。以后我不会寂寞的。可是养老院不是早就有么?为什么没有人想去呢?中国人该改改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不断从社会上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呢?现在有老年大学,可是想想,终有什么也不能做的时候,这时,何去何从?
解决老年人自己的问题,还是要从老年人这一群体入手。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不能只停留在浅表,而应该深入。关心应该是从点点滴滴入手:老年人心理调节,老年健康保健,老年人自己对自己的重视。老年也是一种财富,而我们关键要转换的是观念。比如意识:老了,不中用了;依赖心理: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最可靠,不愿找人帮助;社会也应该给老年人帮助,比如组织老年人的旅游,在大自然中开阔心胸。有知心的话,找老年的朋友叨唠叨唠。社区也该发挥自己的功效,让老年人老有所乐。那么那些惨境将慢慢淡化,没有人再害怕老而无着……
|
|
|
浏览次数:1252--
|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