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整治一稿多投,拿名家开刀如何?
整治一稿多投,拿名家开刀如何? 一稿多投这个话题,我羞于谈,但想想还是把心中的一些感受谈出来为妥,直面自己、坦然对世。况且用这个笔名写的多是关于一稿多投的话题,罩着面纱,谈也无妨。 一稿多投是违反诚信原则的不文明行为,言其臭,人所共知;但臭从何来?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言是编者之过,有人云是作者之责;编者痛言我被你伤得好痛,作者感言我被你逼得很无奈。
近来,留心了一下各个言论文章的媒体版面,翻来复去,就是那几个老面孔;如再留意刊头编辑姓名,不难发现此刊的编辑就是彼刊的作者,就那十来个人,可占了将近一半的言论版面,余下的芸芸众生只能抢那剩汤了。既然是抢,可能就不择手段了。媒体本天下公器,却变成了某些人的日记本。
鲁迅不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吗?那些人果是鲁迅再世,我等自然叹服;可恕我直言,那些文章,往往用很大的篇幅将别人的文章的观点(或相关法律条文)粘贴,然后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多算感言,但还实实在在地占了版面。
再就是,“俗”。颁布了个法律,或者出了个事件,各个媒体纷纷跟风,言论版面也就变成了炒作版面;而此时选用文章,不是看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而是变成了说刻薄话比赛。于是各作者就连夜炮制所谓应时之作。对于一些有门路的人,自然意味着有事即为有钱;而对于一些边缘人,深知这些最时髦的东西往往是最没有生命力的,为抓住时效而不惜冒险一赌,于是来个一稿多投、广种薄收。
还有就是,有名者一稿多投大行其道,误导后学。如果说初学者一稿多投是为了自己心血不白花的话,那些发表文章基本有保障的人还这样做,简直就是可耻了。笔者星期天至图书馆,翻了一下近来的言论版面,说实话,我替那些人面红:最大胆者名报名刊上一稿多发;次之者,名报大刊用一,然后择一小报小刊再用;更有人著述等身,但说的始终不离一个观点、一个问题,说穿了是一篇文章,只不过换换说法。
说了这么多,我想对于编者,要保住言论文章的质量,还是要注意“对亲者疏、对疏者亲”,举文唯才不看人,不要迷信那些圈内人;在办刊思想上要注重引导舆论而不是被偶发事件牵住;独立前行、独立思考,办出品位,而不是一味跟风炒作。对于一些引人思考的文章,不宜过多地考虑是否有现实的由头,从而引导作者真正沉下心来思考,认认真真作文章,把言论作为一种对世负责的举措,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杂音。
而对于言论的作者,也要以做学问的精神写言论,写出一些不朽文章,以深刻的思想感染人。反思鲁迅的文章,现在读来还是有一种力量,而我们现在的一些文章时间性一过就读来无味,甚至于留下笑话。我感到真正的理性是不朽的,如同酒一样愈陈愈香。做得好文章,自有识宝人;不能因一时的浮躁来个一稿多投,毁一世之清名。
上面说的是对一稿多投的认识。而对于一稿多投问题的处理,我想这个问题既然很烦,那就来个快刀斩乱麻好了:杀猴骇鸡,将那些所谓的名家拎出来,借汝头一用以示后人。而不应采用两种标准,将后学者动辄用鬼头刀问斩,打入黑名单,永世不得翻身;而那些所谓名者,照样笑迷迷地一稿多发。
(网友:真诚)
来源:人民网
|
|
|
浏览次数:1408--
|
----上篇文章:也谈网络写作的存在价值 !
----下篇文章:关于一稿N转(投)的逻辑证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