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soho自白:每月养车就花1500!
在我国,做自由撰稿人曾经是不可想象的。且不提微薄的稿酬能否生存,就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很难给体制外的劳动者留有生存空间。在中国有段时代,发表文章不但没有稿费,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不过,90年代后随着报刊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靠卖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终于浮出水面。 我的起步始于1993年,当时在文艺圈做自由撰稿人的伊夫已经很有名气了。许多在新闻圈以外的年轻文化人受他成功的鼓舞,纷纷放弃自己厌倦的职业,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自由撰稿人队伍。我正是那个时候跨入这一领域的。 记得当时在某些报刊上谈到所谓“伊夫现象”——即没有响当当的文凭和国家在编记者的身份,也同样能在报刊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不仅需要社会开放和进步的大环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毅力。 文艺报道是自由撰稿人最适宜存活的领域,不是严肃、重大、敏感、政策性强的时事政治,仅仅是茶余饭后老百姓休闲、轻松的话题。因此,新华社通稿所覆盖的空间里,有了自由撰稿生长的缝隙。 不过,开始的日子可不好过。影视圈内引起轰动的新闻事件总是被伊夫独家报道,我们即使随后赶到并很快完稿,但因为没有传真机及时发送,也只能眼巴巴看着伊夫一次次“截和”(麻将牌里术语)。 我清楚现代通讯工具的厉害,但就是没有前期启动资金。传真机那时一台都在3000元左右,我要写多少篇文章才能凑够一台传真机呀! 越没钱越买不起传真机,越没传真机越难挣稿酬!真是恶性循环。门外边要装出文化人的斯文,可口袋里却贫穷得叮咚乱响。攒1000多元先买台数字寻呼机,这是最起码的劳动工具。没有信息来源就等于无源之水,没有文章可写,即使拥有十台传真机也没用。 我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先在这条产供销链条的上游投资。消息源多了,报道的范围就相应扩大,我避开伊夫等人的锋芒,尽可能采写新闻性不强的稿件,减少对传真机的依赖。 但是,靠邮寄不仅缓慢,而且还常常出现丢失。一去不复返的信件让我饱受经济损失外,也使编辑渐渐失去耐性,他们预留版面等米下锅,最后却常常因迟迟见不到稿件而仓促临时改版。“赶快置传真机吧。要不急死人了!” 当我终于用上传真机,满以为从此可以与伊夫一比高低时,编辑们又提出新标准了:“你最好能提供照片,要不然文章不好用。”后来才知道,北京不知不觉地滋生出一批专门用传真机发送别人文章的“硕鼠”,我的传真机已无优势可言。惟有自己附加照片才能击败“硕鼠”们。 再攒钱买照相机,每月的“利润”,至少有一半要用在扩大再生产、添置固定资产上。又一年后,我连拍带写运用自如时,编辑们又提议道:“买扫描仪吧,用电子信件把照片发来吧。” 我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不错,我的确总得为“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支出,但我不想隐瞒,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我的生活质量又朝前迈进一步。 如今,我把传真机与打印机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在几秒钟内将上万字的文章和100KB的图片及时、可靠发送给对方。 我不仅置办齐了所有必须的小现代办公通讯设备,而且新近也买了车。有了车,我的采写半径无限扩大,不过,有时也不免玩物丧志。车与其说给我“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不如说使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月收入到底多少不难计算,养一辆车每月至少要1500元。因此,我肯定不会每月仅挣1500元这个数吧? 摘自:北京青年报 作者:索夫
|
|
|
浏览次数:1590--
|
----上篇文章:一个超级网虫的生活糗事
----下篇文章: <<蓝色玻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