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生活在别处 反映一个北漂的切肤感受
作者:SOHO特区网
-上传日期:2006-7-29 |
游 云 在我知道胡赳赳就是胡小同的时候,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次见面。自然是在饭局上。这个扎根著名论坛“西祠胡同·记者之家”并经常搞事的“外来人”,就是以比对异性更大的热情隔三岔五地在后海组织饭局的方式,征服着北京 的土著和来自各方的文漂。
北京是个诱人的地方。正如冯唐所说,像是每年如期上市的大闸蟹,如期飞舞的柳絮,每年,一批批的“北漂”小伙子带来扰动人心的才气和力气,一批批的“北漂”小姑娘带来搅乱人性的脸庞和乳房。这拨离开故乡投身城市生活的人,无疑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这样的感受:遭遇到热情、尴尬、思考、压抑,痛并快乐着。
在胡赳赳的新作《布尔乔亚之痒》里,很大部分是反映一个北漂对北京的切肤感受:
“大学毕业后我的轨迹很明确,一直北上,在河南一个县城里做了两个月的大夫后逃遁了,主观原因是难以忍受清苦,我跟同伴说,我还是适合在都市里生活,因为我还有欲望。就这样我怀揣着两百元钱到了北京,并且在火车站还被一个女人给骗了,她谎称她是卫校老师,钱包丢了问我要钱给单位发传真。”
“很多时候,我都能够想像自己是一只蟑螂,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探头探脑,日出而息、日没而作,仰望着头上的星空的同时也仰望着这座城市,我只希望自己不要被一泡尿憋死,也不要被谁一指头给废了。这就是我的道路,也是我所希翼的平安。”
这些简洁凌厉的文字,无非是告诉外地人:快来北京,这里钱多,人傻,还臭牛逼。自然,这样敏锐的感觉,是那些在北京泡吧磕药的腕们无法企及的,他们这辈子都别想:他们已经被北京废了。
“外省青年”和“70年代生”是胡赳赳的两块招牌。他经常拿“70年代生人”来说事。“对于生于70年代的人来说,永远无法归纳出一个总结性陈辞。但在我看来,他们更多地是以小镇青年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大学里,然后以留洋与否分成‘海龟’和‘土鳖’两派,最后统统包装在白领、小资、SOHO一族的外套里,抱着挣钱容易、花钱更容易的理财思路,在日复一日的生命酒杯里买醉。”其实他说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说自己?
回到原点,胡赳赳也仅仅是“70年代生”和“外省青年”中的一个缩影,或者标本。在很多城市,都有着许多类似他的“有为青年”正以外来者的姿态勤奋地打拼。如果有人问:“你是哪里人?”他们无法回答,出生在一个地方,求学在一个地方,工作在另一个地方,不知自己骨子里受哪方水土滋养更多。
很多70年代生的年轻人,无疑都充满着类似迷茫,自己是无法返乡的一代,而在另外的城市和土地上,内心里并不能真正的融合。故乡已逝,精神上的家园依旧茫茫,这一代人心灵上的痛苦,跟这个大的转型时代一样让人揪心,又怅然若失。
记得刚来北京时,一个媒体的哥们请我在和平里吃自助烧烤,席间,他对我和同坐的另外几个小姑娘说:“使劲儿吃,这个是自助式的,不吃白不吃。”生活在别处,惟一的快乐也正如胡赳赳所说,既然无法返乡,那就建设性地生活吧。
突然想起沈从文,这个小学文化的外乡人,下了火车,抬眼望见北京的前门楼子,听见鸽哨响起,他掂量了一下自己骨血里的才气,说了句类似凯撒第一次到高卢说的话:俺来咧,俺瞅见了,俺都摆平咧。
|
|
|
浏览次数:927--
|
----上篇文章:北漂一族放弃已有工作到北京闯荡要有胆量
----下篇文章:“漂一族”:我们都是“吉普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