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图书批发网站
[首页]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付费方式] [本站社区] [留言板]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SOHO设备
才华SOHO
即时新闻
关注稿费
寻求出版
SOHO创业
诚征书稿
承建网站
soho计划
开家书店
强力推荐
新书推荐
编辑在线
媒体诚聘
传媒有约
写手推荐
SOHO资讯
杂志征稿
报纸征稿
网站征稿
写手教程
混在北京
真我风采
电子商务
名人在线
创业导航
书店指南
网站建设
soho创业经验
soho投资融资
版税出版您的书稿
招商合作
品牌营销
媒体资源整合
最新创业项目
代写代笔
软文推广
sohozones全球报道
新媒体运营
创业动态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域名财富故事
自由职业者
soho创业经验
24小时内付稿费公众号
图书批发货源导航
图书营销手册
大众出版
出版产业观察
书业人物
SOHOZONES免费环球资源
SOHOZONES免费赚钱资源
SOHO理财
SOHO健康顾问
SOHO网上创业
SOHO房产
SOHO教父
SOHO居家办公
SOHO成功人士
SOHO财富故事
SOHO文化
SOHO美食
SOHO教育
SOHO科技
SOHO网上社交
寻求发表
爱情故事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书商财富故事
出书巴巴
写作变现致富
创业商机
百万版税求书稿
日本女友爱情故事
外贸SOHO
SOHO百万富翁计划
爱上写作
电子书免费阅读
靠谱淘金计划
创业邦
免费分享
现金大派送
稿费认领通知
soho博客
生财之道
一本万利
soho投资指南
soho致富攻略
soho淘金启示

 


·电话:010-51662125
·手机:13011807335
·OICQ:652155904
·电子邮件:sohozones@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建国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24
--管中心理
请您留言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纪实文学<<最是枫叶火红时>>(二)作者:木青(寻求发表)
作者:木青 -上传日期:2006-9-13
文字文字(二)
    我们挤进火车站,眼巴巴看到一列去往上海的火车开走,都知道是吃饭耽误了事。上午十点多,又一列火车开过来,听说是去上海的,可车箱里已经坐满了人,他们是在哪儿上来的呢?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往前挤,尽量靠近那辆火车,怕火车开走。正在这时,我被一个人拽住了,回头一看,是我们班的张××,他让我一同和他去新疆,我拒绝了他,我说和王哥们他们一起去上海。一阵简短的道别,我们继续往前挤,大家看到车箱的门口堆满了人,无法上车。我向北望去,忽见一个车窗开着,一个女学生在向上爬,车箱里面的人在往上拽她。我拉着一个哥们的手,对他们说:“跟我来!”我来到那个车窗下,用一只手托着那个上海女学生的屁股,并对他小声说:“我帮你一忙,让你的同学叫我也在这里上去。” 她的两只脚在悬空,急忙说:“可以的,帮帮我啊!吃不消了……”我托着她那浑圆而柔软的屁股蛋,用力往上一推,她上去了。紧接着,我一蹿两手“搬住”了车窗沿,后面的哥们在用力推我,我一头扎在了一个女人的大腿上,我两手支着向前爬,只觉脸红。待我站起身,又一个哥们也“探进”头来,我回转身用手把他拽了上来,进来了两个人,我俩开始往上拽其他的哥们,一会儿功夫,人都上来了。上海人很讲信用,他们看到我们都上来了,有两个上海的男同学把车窗户关死。我朝那个上海女同学笑笑,算是感谢了。我们在车箱的过道中挤起来,找到了一个洗脸池子的地方停下来,好像那里松快一些,这地方接近车箱的连接处,我们站在那儿不动了,其实也没地方动了,整个列车被装得满满的人,有无处插足之感。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列车启动了,我们的心情稳定下来。列车行驶到吴桥,我眼前的七八个人开始活动手脚,神情略显不安,我对挨着我的一个人问:“哥们,要下车吗?”这个小山东说:“我们都在德州下车,快到了。”我的高兴劲来了,对我的哥们说:“听到没有?他们马上就要下车了,咱们占住这个地方!”真是好得很,刚刚进入山东的地界,我们得到了洗脸池子那么一小块地方,我们五个人盘踞在那里,寸步不让。没想到火车开到张庄一带,停了下来,不走了,我们望着两边红壤的土地,傻了眼。车箱的路基旁,站满了衣服褴褛的“埋汰”孩儿,等着红卫兵向下扔东西,红卫兵把发了霉的面包和香肠扔出车窗外,那些小孩子一阵哄抢,有的抢到了,但被扑上来的一帮孩子压在了地上,来抢他手里的面包和香肠,他大口向嘴里“唵”着,吞进肚子里,身子被“猫爪石”硌破,全然不顾,着实可怜。红卫兵看到他们的样子,一阵好笑。四十分钟过去了,火车还不开,从火车头前回来的红卫兵说:“火车不走了,什么时候开,等信号!”车箱里的人开始下车,有的去找水喝,有的去找厕所,我们留下两个人看着那小块地方,轮流去方便。到了第二天的下午,车也没开,一些小“埋汰”孩儿很有心计,在家用“水壶”和“饭盆”打来水,和红卫兵换东西吃。红卫兵守住自己的座位,懒得下车去找水,就拿“吃的”东西和这些小孩子换水喝。那些小孩子们以劳动换来吃的,也很公平。谁知我们在那小站被困住三十六小时,二十号的凌晨,火车一声长笛后,开走了。火车走走停停,二十一号的晚上到了浦口,火车开始轮渡,过了南京,仍是走走停停。二十二号的清晨,我看到了南国的稻浪和一片一片的白楼群,车箱里的红卫兵东倒西歪的在昏睡,站着的低着头在打磕睡,但有些睡好觉的上海学生在谈笑风生,车箱里的人逐渐活跃起来。拥挤的车箱内使我有些透不过气来,我只觉身子骨很乏,感到没有力气,这一阶段没有休息好,尤其是火车上的这五天,能坐下来打会儿“盹”都是最好的休息。出门上火啊!这五天当中我只吃了一个烧饼,喝了几口水。不过,我看到上海快要到了,还是来了精神。我打开了车窗,顿觉空气清新。上海—世界第三大城市,更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我望着车窗外秀丽的田园风光,一阵一阵的暖风吹来,此时的我深深地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
中午,我们从上海的北站走出来,去红卫兵接待处。十月的上海很热,广场上人流涌动,蓝蓝的天空中时而轰鸣,三架歼击机飞速掠过,身后拖着三条长长的白带,久而不散。由于我的身子虚弱,在接待处排队,我都有些站不住了,是虚脱。我们被分配到上海延安西路的五四中学住宿,一进院不远处的楼墙根下就有一个水池子,是学生们“洗漱”的地方。我们走向那里,直想“痛喝”一顿水。我们洗掉了脸上几天来沉积的污垢,然后拼命的喝着水,漂白粉的气味很浓,哪管这些,一阵过后,抬起头,长长的吁出一口气,使疲乏的身子得到了缓解。我们在一楼的中厅“接待处”登了记,被分到二楼向右拐弯左边的第一间教室里安歇,地上有十几床棉垫子,摆放整齐。我们搁置好自己的背包,去一楼的“饭所”吃饭,当时上海学校的食堂叫“饭所”。一人一小碗菜,是南方的豆角炖肉,很好吃,只是大米饭不好吃,是籼米。回到宿舍后不久,大家就睡着了,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大家才醒来,身子感到了全无疲惫之意。我早起大喊:“‘哥们’们,今天上哪儿?”有的说上“西郊动物园”,有的说上“城皇庙”,还有的说去“外滩”。早饭后,我们出了学校的大门,向东走,到了路口向南走,来到了繁华的南京路。南京路并不宽,车流拥挤,人行道上的人群熙熙攘攘,买卖门户繁荣。珠宝商行、医药公司、上海一百、国际饭店的大楼鳞次栉比,好高啊!在北方的城市是看不到二十几层高楼房的。我们走进外滩的公园,向西北望见了“外摆渡桥”和上海大厦,上海邮电局,我们“寄”完信后,来到了苏州河,水泥围墙的河内停了不少带棚的船只,船上有人在生火做饭,船上的人靠搞水运为生。苏州河水是发黑的,与黄浦江水的接点颜色分明,中间形成了一道水线。我们又去外滩的黄浦江边去看大船,有一艘三十几米长的游艇吸引着我,哈尔滨的松花江上都没看到过这么大的船。浦东的江边的驳船浮吊林立,一些外轮停靠在那里,码头造船厂隔江相望。这时,我忽然向“吴淞口”望去,一片高大的黑黑的影子遮掩了江面,我不觉惊呼:“看!那是什么家伙?”大家都看呆了,一艘十几层楼房高的大船缓缓驶来,船上挂有各国的国旗,中间和两头是中国的国旗。当地人说:“这土红色的商船是希腊的,装卸一次货物要在上海滞留两、三个月,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商船。”上海的外滩很美,“沙僧大厦”、“和平饭店”遥相辉映,像一对孪生兄弟威严屹立。第二天,我们坐公共汽车去了西郊公园,离市中心有二十多华里。公园的门口停了很多辆黄色的“蛤蟆蛄蝳”,这些小型车辆载客挣钱。上海的西郊公园很大,有哈尔滨动物园四、五个大,我们看了许多种动物后,顺着一条林荫小路来到了跑马场,正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场子上溜马。我的一个哥们大声问:“骑一圈多少钱?”那个人回头说:“十五块钱。”“五块钱行不行?我们是哈尔滨来的,都是红卫兵,照顾照顾好吗?”这哥们向那个人讨价还价。那个人沉思了片刻,然后对着栏杆外的我们说道:“可以的,但一个人只能骑一圈。”联系骑马跑场子的这位同学骑上了马背,这是一匹黑色的大洋马,高大威武。那个哥们个子也很高,他用手“攥着”马缰绳,左脚踏进了“马镫”子,两手“搬着”马鞍子,一翻身跃到马背上。高头“洋马”经受训很听话,走起路来稳当,马头上叮噹的响铃声,清脆悦耳。那个“哥们”骑着马溜达很得意,他用两腿夹着马肚子,马一溜小跑。我们五个人都骑马围着场子转了一圈,心里美滋滋的,感到了贵族般的享受。上海是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地方方言、民俗生活习惯。他们穿着得体,衣服“裁”的合身,给人以形体美的感受。不像东北人穿的衣服肥大,裤子呈“角锥”形。他们说的上海话,一开始我们听不懂,但时间长了,也能听明白几句。“阿拉要且豆米喎”是我要吃大米饭,“阿拉我且米豆”是我不吃馒头,“把我匝香一且”是给我一支香烟抽,“到阿拉屋里哱享”是到我家来玩,“打朗丝”是打凉水,“打嗫丝”是打开水,“阿拉”是我,“侬”是你,“依拉”是他们,“本我匝徽藏”是给我一个徽章(毛主席像章)。“涩塞滴”、“岗督”、“小刺佬”、“瘪塞”等都是骂人的话。上海姑娘长得白净可爱清秀迷人,说话的声音动听,动作姿势优美,可谓南国姑娘“美韵”极致的风采。五四中学的那个搞接待的老师,长“瓜”形脸,高高的个子,后来与我们彼此熟悉起来,但他一进我们住的寝室,只是站在门口,非常戒备。后来我们知道了,他怕我们给他“着”上虱子,他一来,我们就逗他说:“过来呀! 给你一个‘老巴丝’”我们边说边把手伸进脖子,捏一把甩向他,他吓得就跑,一边跑一边说:“我得僚,老巴丝,老巴丝。”我们看到他的样子,一阵大笑。其实,我们的身上真的有虱子,长时间不脱衣服睡觉,一换水土非得长虱子不可。那没有办法,有时上厕所,我们蹲在“坐便”上抓虱子。上海人也有让我们接受不了的生活习惯,脸盆脚盆不分,行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临街一堵墙,男人们露着半截身子在撒尿(这是四十年前的事)。我们在上海住了一个月,在很多地方吃过饭,先是学校,后来是里弄食堂,再后来是延安西路附近的一个国棉厂的食堂。临走的那天,搞接待的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二十五个奶油大面包,还有咸菜,因路途远食品发的多,那老师对我们很够意思,我们与他分手时,向他摆手说道:“再维!‘再会’”到了北京,我们被分到“东方红十一中”住宿,天已经很冷了,我们衣服穿得单薄,只住了三天,离开了北京,遗憾的是没有去香山看红叶。出了哈尔滨的火车站台,天空下着清雪,刮着西北风,冷气逼人,这儿早成了一片冰雪的世界了。
    1967年的春节过后,同学们都来到学校,学校的负责人说:“当前中央文革小组有指示,学生搞文革是大专院校的事,中学生应回家复习功课,老师们都放假了。现在我市‘武斗’较严重,为了学生的安全,暂时停课。”同学们得到这一消息,不欢而散,从此成了“逍遥派”。我回到家除了看书,就去打乒乓球,爸爸单位的条件比较好,在家属大院水房子里面,稍大一点的房间里,摆放了一张乒乓球台,我被选为了“幼儿队”的队长。在薄老师的带领下,把全院的小孩子们组织起来,搞体育活动和排练节目。我和王哥们一起拉二胡,他的弟弟吹笛子,还有一位女学生打洋琴,我们排好的节目演给大人们看,家长们还挺愿意看的。爸爸的单位是“黑龙江省财政干部学校”,地处哈尔滨“顾乡”、“半拉城子”,是被人称为“郂(gai)边子”的地方,工农大街(32)号是家属大院,与“财干校”(简称)一墙相隔。出了家属大院的门,过了马路是“二十四门”,卖“食杂”和蔬菜的地方,顺着路向北走进入一个大院,那里有一个废弃的工厂,通过工厂来到黄土岗边,一望无际的“夏甸子”风光明媚迷人,百鸟歌唱,美丽的“黑鱼泡”展现在眼前,每逢夏季那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好去处。十几米高的黄土岗坡上有一条路可以走下去,向东可去“玻璃厂”和奶牛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在玻璃厂扔出的废弃物中拣一些五光十色的石头,回家洗好放进鱼缸,增添里面的景致。对面的奶牛场与玻璃厂一道之隔,早在我童年时,曾“割”过旱稗子草到“奶牛场”卖过,二分钱一斤。顺着奶牛场门前的路向东走到头,左边的大坝可去“二水源”和“一水源”,大坝的两边长满了粉红色的“料吊子”,像高粱米粒,掳下来可喂家禽。大坝两边广阔的草地上野花盛开,百鸟争鸣。那里草原茂盛,长有“苫房草——小叶蔁”。路向右拐经过“炬光灯具厂”,再向左可看到我的中学母校。有时,我们拿上一条面口袋和“抄网”,去“夏甸子”捕捉蚱蜢、蜻蜓、青蛙、鱼虾之类,弄回来喂鸡、鸭、鹅,是很好的饲料,家禽吃了下“双黄蛋”。进入夏甸子一里多路,有个“二道杠”,是一个裂痕清晰的水流,脚伸进去可踩到冰,我们见着它都跨过去,胆大的孩子故意掉进去,齐腰身。我们把他拽上来,一起踩在草甸子上,忽悠忽悠的扇起来,整个地皮都在动,但是“陷”不进去,我们狂呼乱叫,觉得好玩。一阵嬉戏打闹过后,唱着儿歌向前走去。再走二里地就到了“一道杠”,其实那里是年久形成的一条河,可洗澡游泳和钓鱼,东边和黑鱼泡相连,西头通向又一个奶牛场的泵站,有一条渠道,可以灌溉朝鲜屯的稻田。那里我们也经常去玩,在工农大街的西头下洼子,一块一块的稻田方方正正,由“埂坝”围起来,水里有鲫鱼和泥鳅。向西的尽头是被人们称为的“老山头”,其实那里是“四方台”,哈尔滨的备用水源地,太遥远了,我们眼望而不及之能,没有去过。我们给家禽“弄食料”的时候,也经常去“金山堡”的苗圃,那里的“曲麻菜”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薅”满一袋子野菜,都用脚往里踹,为的是多装一些。我们的两只手被“曲麻菜”的白浆污染,扛着它再去老“彜地”抓蝈蝈,弄不好就掉进“坟窟窿”里,踩到了里面的烂棺材板。因不上课了,我和小哥们开始钓鱼,黑鱼泡的鲫鱼肥大,黑脊背、黄鱼鳞,往上一拽金灿灿的发光。我十二岁开始学打乒乓球,十五岁参加市里的少年比赛。十三岁学速滑,十五岁参加市里的少年组速滑比赛(我们经常去十四中、十六中、三十三中、三十六中、电机校、商学院、红星体育馆、去滑冰或打乒乓球)。十二岁时,我的一幅画“杨文广”参加过道里区的画展。我儿时的梦想伴随着“半拉城子”的夏甸子和黑鱼泡,在大自然赋予的真谛中得以成长,那里是我童年和少年陶冶情操的地方,美丽的哈尔滨——我的故乡,人间的美好天堂!
    正当我整日的迷恋于垂钓中,晚上回到家,看到了同学送来的通知书:到学校复课闹革命。七月份的一天,同学们早早的来到了有些陌生的学校,见了面相互问候之后,大家一起搞卫生,擦了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门窗玻璃,教室显得一片明亮。大家都到室外除掉主楼墙上的大字块,但仍残留着文革的宣传痕迹。同学们又回到了这个班级集体里,同窗苦读。我们班上的那个团支部书记,一阵活跃,找这个谈心,找那个谈话,不少和他(她)对脾气的都慢慢地被拉进“团”内。他(她)也找过我谈话,可我当时不想进步,被我婉言谢绝。这个人初一时还看不出什么,初二就当上了团支部书记。我总感到在那一张女人“腔”十足而笑眯眯的脸上暗藏阴险和狡诈,在初一时他(她)就说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女,现正局级干部。)是“文贼”,他(她)是在嫉妒人家作文写得好,从那时起,我已经注意他(她)了,此人须加堤防。我没有看错,后来这个人为了个人目的,真的是善搞阴谋诡计,陷害别人而后快,赤裸裸暴露的一览无余。我人生的第一个小“灾”是一岁的时候,得“白喉”险些死掉,是母亲说的。第二个小“灾”是在上初一的时候,我在校体育室打乒乓球“查拍分”,右手攥着双杠升降杆带圆槽的铁杆,这根铁杆突然滑落,我的右手掌被砸伤,一个杏核眼形的肉皮翻开,一堆肉和小血管冒出来,鲜血直流,辛老师得知为我拿了两元钱,派同学和我去“顾乡”的“丰新”医院做处置。在医院我想:“肯定是控制的手轮让人拧动了,就是那些打不上乒乓球,淘气的男同学干的。”九月的一天,第三个小“灾”来了,我和别人摔跤把脚脖子摔劈了,是爸爸单位的吉普车把我送进了道外的“陈氏整骨医院”,在那打了“连子”,开了药回到家。从此以后我不能上学了,便躺在家中看书,我让一些小哥们到爸爸单位的图书馆借书看,那一阶段我看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两三天看一本,没有书我受不了,看没了,小哥们就去借,他们也经常到我家来陪伴。三个月过后,我拄着拐棍,一走一瘸,很难看的样子。我怀念“黑鱼泡”的玩耍场景,让“哥们”帮我拿着滑冰鞋,一起去“黑鱼泡”。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吃力的跟着,脚有些疼痛。当我换上滑冰鞋,小哥们把我拉起来,说道:“大哥,加小心,慢慢滑。”我满有信心的说:“看我的吧! 没问题。”谁知我刚刚滑了几步,就摔倒了,是脚疼的缘故,不敢吃力。大家围上来,拉起了我,我又试了一试,还是不行,脚疼得更加厉害了,他们扶着我坐下,我把冰鞋脱了穿上棉鞋,我在怀疑这脚能不能好了。
    1968年的三月份,我只要不跺左脚感不到疼痛,行走正常,这样我又能上学了。到了学校,同学们都围上来,问长问短,我的心里一阵热呼。四月份每个同学交了三张一寸的照片,并填写志愿,我只写了一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班主任于老师在同学们的面前表扬了我,不久,一个“上山下乡”的运动在校内展开,我在班上第一个报了名,又得到老师的一阵表扬,老师指导性的讲道:“这个同学的志愿说得非常好,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而且第一个报了名,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同学们要向他学习。毕业生上山下乡是一个方向,今后要长期搞下去。工厂因受运动的影响还没有恢复生产,国家暂不招工。希望同学们回到家和家长说明当前的形势,将来一大批一大批的知青都要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国策。凡身体残疾、独生子女可以不报名。报名的同学要写申请书,经校革委审批同意方可走。”半个小时过后,臧××(男),班长孙××(女),郇××(女),团支书四人都写了申请书,交到老师的手中。老师看过后,高兴的说道:“这五名同学是好样的,对当前的形势认识较清,为我校上山下乡的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大家也要像他们一样,踊跃报名。”1968年的4月25日,在爸爸单位的二楼礼堂,我们学校上山下乡的欢送会在这里召开,1967届的初中毕业生,十六个班,八百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五十多名身带大红花的学生坐在会场中,和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没有脱离同学。当时爸爸是财干校革委会的负责人之一,只有他一人代表了学生家长讲话,爸爸兴奋地说道:“尊敬的××中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目前我国的方针和策略。‘屯垦戌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希望你们在‘三大’革命熔炉中,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磨砺自己的革命意志,煅造自己成为一块好钢,专在边疆,红在边疆,在生产斗争中贡献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是唯一的道路,也是长远的道路,希望你们任重而道远,完成历史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爸爸讲完话,台下的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爸爸鼓励着为知青说出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个上山下乡的同学。没有走的同学们,他们的眼光一阵一阵的向我们投来,为我们感到光荣。
                浏览次数:46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纪实文学<<最是枫叶火红时>>(三)作者:木青(寻求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