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明代书业广告技巧论略
作者:SOHO特区网
-上传日期:2021-4-21 |
王海刚
摘要: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书业广告的繁荣时期。书商为了吸引读者,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运用多种书业广告技巧,包括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名人效应,以及注重商标和版权保护等,达到宣传与促销之目的。
关键词:书业广告 技巧 明代 出版史
明代是我国古代商业性出版事业最发达最活跃的时期,其时刻家蜂起,书坊林立,竞争激烈,书业广告因此获得强烈刺激而长足发展。明代书商为了增加书籍发行量,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努力提高图书质量,满足读者之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运用多种书业广告技巧,达到宣传与促销之目的。
一、语言优美
明代出版商在撰写书业广告文案时,其文字多用押韵的形式,以期语言优美,吸引读者。崇祯时雄飞馆主人在《英雄谱》识语中云:
语有之:“四美具,二难并。”言璧之贵合也。《三国》、《水浒》二传,智勇忠义,迭出不穷,而两刻不合,购者恨之。本馆上下其驷,判合其圭。回各为图,括画家之妙染;图各为论,搜翰苑之大乘。较雠精工,楮墨致洁。诚耳目之奇玩,军国之秘宝也。识者珍之!雄飞馆主人识。[1]
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金台岳家书籍铺刻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订奇妙注释西厢记》书中有一个上下覆祥云图案的牌记,文曰:
尝谓古人之歌诗,即今人之歌曲。歌曲虽所以吟咏人之性情,荡涤人之心志,亦关于世道之不浅矣。世治歌曲之者犹多,若《西厢》曲中之翘楚者也,况闾阎小巷,家传人诵,作戏搬演,切须字句真正,唱与图应然后可。今市井刊行错综无伦,是虽登垄之意,殊不便人之观,反失古制。本坊谨依经书,重写绘图,参订编次大字魁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命锓梓刊印,便于四方观云。弘治戊午季冬岳家重刊印行。[2]
这段广告烘托出阅读本书的美好意境,情景相融,动静结合,语言典雅,很能激发人们的购书欲望,堪称明代书业广告之典范。广告首先声称,坊间刊本“错综无伦,不便人之观,反失古制”,标榜自家刊本则是“谨依经书,重写绘图”。此外,牌记之右侧还标明了购买地点:“正阳门东大街东下小石桥第一巷内岳家□□诸书坊便是”,方便读者购买。这种将“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各类人等都纳入自己推销视野的广告,反映出明代中叶以后书业竞争之激烈。[3]
二、图文并茂
美国汉学家伊佩霞曾指出,在明代书业蓬勃发展的年代,“为了使自己的书更具吸引力,书坊日益频繁地聘请艺术家画插图。”[4]因为在那个时代,“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没有好的插图的书籍在这时期好像是不大好推销出去似的”。[5]万历时苏州龚绍山刊本《春秋列国志传》卷首识语云:“本坊新镌《春秋列国志传批评》,皆出自陈眉公手阅。删繁补缺,而正讹谬。精工绘像,灿烂之观。”[6]明末夏履先《禅真逸史·凡例》云:“昔人云:诗中有画,余亦云:画中有诗。俾观者展卷,而人情物理,城市山林,胜败穷通,皇畿野店,无不一览而尽。其间仿景必真,传神必肖,可称写照妙手,奚徒铅椠为工。[7]此插图塑造了一种美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崇祯四年(1631年)人瑞堂刊本《隋炀帝艳史·凡例》除了宣称本书事事有来历、处处有关世道外,着重宣传在插图安排、制版印刷等方面的与众不同:
——风流小说,最忌淫亵等语以伤风雅,然平铺直叙,又失当时亲昵情景。兹编无一字淫哇,而意中妙境尽婉转逗出。作者苦心,临编自见。
——坊间绣像,不过略似人形,止供儿童把玩。兹编特恳名笔妙手,传神阿睹,曲尽其妙。一展卷,而奇情艳态勃勃如生,不啻顾虎头、吴道子之对面,岂非词家之韵事、案头珍赏哉!
——绣像每幅,皆选集古人佳句与事符合者,以为题咏证左,妙在个中,趣在言外,诚海内诸书所未有也。
——诗句皆制锦为栏,如薛涛乌丝等式,以见精工郑重之意。
——锦栏之式,其制皆与绣像关合。如调戏宣华则用藤缠,赐同心则用连环,剪彩则用剪春罗,会花荫则用交枝……无一不各得其宜。虽云小史,取义实深。
——诗句书写,皆海内名公巨笔,虽不轻标姓字,识者当自辨焉。[8]
如此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欲言又止,其吸引力是可以想见的。
三、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指在书业广告中,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或号召力,以促进图书宣传及销售的广告技巧。
其一,名家作序。明代书商“自吹自擂”式的广告宣传,就其效果而言,往往比不上学者名流之序言。因此,书商在全力推出图书产品时,总要请名家进行鼓吹宣传。明末毛氏汲古阁《十三经注疏》刻成后,即请当时著名学者钱谦益为其作序,钱氏序文写道:“《十三经注疏》,旧本多脱误,国学本尤为舛驳。迩者儒臣奉旨雠正,而缪缺滋甚,不称圣明所以崇信表章至意。……毛生凤苞,窃有忧焉,专勤校勘,精良锓版,穷年累月,始告成事。”[9]其语气同今天的广告辞已无二致。
其二,名人评点。明代书商看重名人评点所包含的商业附加值,万历中后期至明末,被冒用之名最风行的是李卓吾、钟伯敬、陈眉公、汤显祖诸公。据粗略统计,此时期题李卓吾评点的小说有10种,题钟伯敬评点的小说有7种,题陈眉公评点的小说有4种,题玉茗堂评点的小说有3种,余如题为杨升庵、徐文长的亦有数种。[10]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商以名人评点为标榜,利其速售。
四、版权保护中的广告技巧
我们将版权保护亦视作一种广告技巧,是基于它在保护著者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同时,也是一种营销战略,是借保护版权巧妙地进行图书的宣传。[11]建阳书林刘双松安正堂善于利用版权保护,宣传图书,其万历四十年(1612年)刊本《新板全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扉页云:
……
兹书本堂原有编刻,已经大行。近因二刻板朦,不便命工绣梓,乃恳双松刘君删旧补新,摘粹拔尤,海内识者,靡不称羡。迩来嗜利棍徒,假票溷卖,翻刻不备,不惟观者无益,且令用者有误。于是三刻真本,中刻名真万宝全书,票用双松印记,买者查有姓号,方不误认。谨白。书林安正堂刘双松重梓。[12]
为了保护版权,刘双松在书中刻上“真万宝全书”字样,用“双松”印记的标志,提醒买者“查有姓号,方不误认”。
到了明末清初,李渔运用版权保护进行宣传,则更是别出心裁。他曾发明制笺售书法,笺上有跋云:
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已经传札布告,诫之于初矣。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二,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13]
侵权方式多种多样,“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二,或稍变其形”,维权势在必行。藉此版权声明,以行图书宣传之实,维护自身出版权益。
五、商标中的广告技巧
明代出版商倚重商标这一利器,在图书广告中频频打出铺户和刻书专用标志,竭力推荐自家品牌。
其一,坊名标记。书商要读者确信某种好书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余象斗的书坊堂号有双峰堂、三台馆等,他在广告中屡次声称要买者认清“双峰堂”、“三台馆”标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刊本《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端首《水浒辨》云:“《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止一家。……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14]
其二,图案标记。书坊主以鲜明的图案标记来加深买者对本字号的感知和印象。以图案为书店的标记,始于元代,广为流行于明代。[15]万历刻本《宣和印史》广告称:“宝印斋监制《宣和印史》……绝无模糊、倾邪、破损。敢悬都门,自方《吕览》,恐有赝本,用汉佩双印印记,慧眼辨之。”这是用“汉佩双印”为标识。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本《新刊真楷大字全号搢绅便览》广告称:“北京宣武门里铁匠胡同叶铺刊行,麒麟为记。”这是以“麒麟”为标识。
其三,肖像标记。出版家为了自我宣传,把自己的肖像刻在书上,以其人格和声誉作担保,承诺图书品质。最早似见于明弘治丙辰建本《周易传义大传》,上面有余氏双桂书堂主人像,名待考。[16]余象斗刻印的《海篇正宗》、《诗篇正宗》等书前面均大幅印有《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王重民先生描述道:“图绘仰止高坐三台馆中,文婢捧砚,婉童烹茶,凭几论文之状,榜云‘一轮红日展依际,万里青云指顾间’。四百年来,余氏短书遍天下,家传而户诵,诚一草莽英雄。今观此图,仰止固以王者自居矣。”[17]余氏“以王者自居”,这样突出宣传自己的出版家在书史上是少见的,这也不啻为独辟蹊径吸引顾客的一种方法。
其四,地名标记。据统计,在百余家南京书坊当中,标明含有“金陵”名号者总计64家,占整个金陵已知书坊总数的60%之多。“金陵”作为一种地名标记,被书坊广泛使用,成为品牌的象征。在可考的苏州67家书坊中,有33家书坊名号前冠有“金阊”标识。突出“金阊”这一地域名称,是因为当时苏州刊本质量较好,以此招徕读者。
总之,明代书商综合运用诸种书业广告技巧,以利图书之销售。当然,诸如技巧中伪托名人,不切实际的夸誉等不可取之处,应当避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认真总结其间的成败得失,以为当今之书业广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6]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0,170.
[2][3]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274,274.
[4]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52.
[5]郑振铎.郑振铎美术论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06~307.
[7][8]大连图书馆参考部.明清小说序跋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178~179,139.
[9](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50.
[10]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11]范军.两宋时期的书业广告[J].出版科学,2004,1:64.
[12]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71.
[13](清)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70.
[14]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37.
[15]徐召勋.图书宣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6.
[16]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21.
[17]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
|
|
|
浏览次数:672--
|
----上篇文章:畅销书编辑“门道”何在 三招必杀技助力销量
----下篇文章:揭秘:一本书究竟有多大利润?
|
|